"新基建"如果不能為社會創造"新需求"和"新就業",頂個新名字繼續在傳統的路上大搖大擺,將可能成為我們的"新包袱"。在全球因新冠肺炎引發的經濟蕭條中,如何渡過寒冬,如何轉危為機,對于我們將是前所未有的考驗。
2020年3月4日,政治局常委會提出,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央視新聞解讀"新基建"指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七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
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是信息基礎設施,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是交通基礎設施,特高壓和充電樁是能源基礎設施。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特高壓輸電、城市地鐵等,其實已經進行了很多年,把它列到新基建里面,比較勉強。"
"至于充電樁,涉及到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現在也遇到一些瓶頸。這些基礎設施一定要和它服務的對象相配套發展。"--長期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劉世錦認為,這樣的新基建不足以挑大梁。
特高壓及配套火電是否成為新包袱?
特高壓列入新基建,在能源圈里,很多專業人士是無法理解的。至少在發展方向和發展階段上,特高壓輸電與信息"新基建",特別是與工業互聯網是存在理念上的"代溝"。特高壓是工業時代強調供給側規模經濟極端化的代表,而工業互聯網是強調供需互動,將人、數據和機器連接起來,實現供需高度融合。一個強調的是供給規模的極端規模,一個是強調供需扁平互聯。
目前已經建成特高壓輸電線路利用率并不理想,很多線路說是為輸送可再生能源建的,但需要大量配套燃煤火電才能運行。2017年6月23日,我國首條大規模輸送新能源的特高壓工程,甘肅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投產。該線路投資262億元,全長2383公里,送電負荷800萬千瓦,設計年送電量400億度。該工程的配套電源規模高達1580萬千瓦,其中風電700萬千瓦、光伏發電280萬千瓦,同時需要600萬千瓦的燃煤火電配套才能運行,由于火電建設受國家政策影響,前10個月僅輸電96.2億千瓦,僅為設計輸電量的24%。
河北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硬缺電"省份,為霧霾治理推進"以電代煤"清潔采暖,電力缺口不斷擴大。蒙西-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榆橫-濰坊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均在河北有落點。
國網推進"以電代煤",特別強調要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對散煤替代,這也是他們發展"特高壓"所強調的初衷。但由于配套燃煤火電的電源建設受政策和市場影響建設滯后,這些特高壓輸電能力無法發揮效益。蒙西-天津南特高壓要穩定運行,需要在蒙西配套建設5座2×66萬千瓦燃煤電廠,總容量660萬千瓦;榆橫-濰坊特高壓,需要在陜西配套建設2座2×100萬千瓦燃煤電廠,總容量400萬千瓦,而這些火電廠因為利用小時太少缺乏經濟性,未能得到批準及時建設。盡管這些項目美其名曰是要大規模輸送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但沒有火電維持電壓的穩定,可再生能源電力根本就無法輸送,而實際上輸送的煤電電量將大大超過了可再生能源。
2月28日,在"新基建"的風潮下,國家能源局下發了《關于陜西陜北煤電基地陜北至湖北輸電通道電源建設規劃有關事項的復函》,批準為陜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壓輸電工程配套2座2×100萬千瓦和3座2×66萬千瓦燃煤電廠,總裝機達到796萬千瓦。這條特高壓據說不僅要承擔將蒙西和陜北的風電、太陽能輸往東部地區,還要為水電豐富的華中地區填枯調峰。
華中地區的三峽水電站裝機2240萬千瓦,2019年發電量968.77億度,設備利用小時4325小時,年均利用率是49.37%。葛洲壩水電站裝機271.5萬千瓦,2019年發電量達到190.85億千瓦,設備利用小時7029.5小時,年均利用率是80.25%。為陜北-湖北特高壓配套的796萬千瓦火電未來的利用率將可想而知。
特高壓建設不僅僅要在輸電端配套大量燃煤火電,為了保障受電電網安全,還不得不在受電端配置大量的火電廠,否則一旦輸電線路出現故障,電網失電幾百萬千瓦,將無法保障安全。最近,各地政府以"疫后恢復經濟"為名,利用"上大壓小"和"煤電一體化"政策又批準建設了一大批燃煤火電。廣東、貴州、湖南、山西、江西、上海、山東等地將新建12個大型煤電項目,總裝機容量2378萬千瓦。此外,各大發電集團也準備上一大批火電項目。
2019年全國火電利用小時僅為4293小時,比2018年減少85小時。今年預計受疫情及全球經濟下滑影響,還會進一步大幅度降低,未來幾年將取決于全球整體經濟形勢的變化,這些特高壓和為特高壓配套的火電項目,以及各地上馬的"上大壓小"和"煤電一體化"項目將在相當的時間內難以產生經濟效益。而這些傳統能源的大干快上,將大幅度壓縮新能源的發展空間。
充電樁大干快上難解"痛點"
這些年,電動汽車技術進步很快,市場上的主流車型普遍可以達到400公里以上的行駛里程,500-600公里的車型也越來越多。但是電動汽車的銷售并不理想,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220萬輛,比前一年增加10%。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120萬輛,但比上一年還減少了5萬輛。造成這一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是充電樁基礎設施不足,這也是將充電樁建設列入了"新基建"的理由。
這些年,中國的充電樁沒有少建,截止2019年底,中國新能源車保有量已達到420萬輛,全國充電樁超過120萬個,其中公共充電樁保有量達到51.6萬個。公共充電樁與純電汽車比例達到3.4:1。車樁比已逐漸接近一個合理健康水平。擁有超過萬個充電樁的運營商有8家,占公共充電樁總量的90.2%。其中,特來電14.8萬個,星星充電12萬個,國家電網8.8萬個,云快充4萬個,而這些運營商能夠盈利的并不多。
這些年國家電網建了不少公共充電樁,但是由于城市內沒有電力容量和場地,大量充電樁是建設在遠離需求的地方。比如在北京的頤和園背后西門的停車場,在靠近房山的北宮森林公園停車場都有大量的公共充電樁,但沒事誰會跑那么遠去充電?到公共充電樁充電成為一件耗時、繞道的煩心事,顯然沒有解決消費者的"痛點"。人們最希望的充電樁應該就在自家樓下的停車場或辦公室的地下車庫,而不是跑幾公里十幾公里之外的幽靜之處。
那么為什么不能在需求側,在用戶最希望的結點大規模建設充電樁?更多的情況不是大樓和小區低壓變電站、開閉站容量不足,而是上一級變電站和城市配網能力不夠。這些年電網公司的錢大量用在特高壓輸電線路的建設上了,城市和農村配電網建設投入不足。這一問題在發展分布式光伏、以電代煤清潔供暖和建設充電樁中相繼凸顯出來。
換電式電動汽車越來越受到出租車司機和消費者的青睞。買電動汽車不需要購買電池,不用擔心電池質量和壽命問題,購車成本也大幅度下降。消費者和出租車司機只要到途經的換電站花上幾分鐘更換電池,所消耗的時間并不比加油時間長。電池在換電站可以按照理想的方式充電,電池使用壽命可以更長,行駛里程也大大延長。同時,換電站可以作為城市分布式儲能電源,承擔一部分調峰和應急電源任務。電池也能夠實現梯級利用,在電動汽車退役后繼續服務于各種應急電源的需求,確實是一種理想模式。但是,也是礙于城市配網的制約,換電站建設受到不少限制。
國網上一任董事長寇偉經過深入調研,意識到了問題所在,提出了"三型兩網"的轉型方向,要通過發展"泛在電力物聯網",將國網平臺化、共享化,調動全社會的力量來解決這些"痛點"。電動汽車如果能夠成為泛在電力物聯網的一部分,在電力需求側充電,就可能與電網實現深度的互動,夜間低谷蓄電,白天高峰將電反送電網,大幅度提升現有電網和電源的使用效率,在不增加輸電線路和電源建設投資的情況下,實現有效的供需平衡,既提高了電力企業的效益,也調動了社會的投資。同時,給電動車主帶來極大的方便,節省用電成本,參與電網互動,成為生產型消費者。
現在要發展5G網絡,網絡運營商總是告訴消費者,5G的好處是快!下一部電影只需幾秒鐘。我們看一部電影要花上1-2個小時,你下一部電影幾秒鐘對于我們有多大的吸引力?所以,造成很多人買了5G手機,卻沒有開通5G網絡。而另一些人開了5G網絡,卻不買5G手機,沒有形成有效的應用需求?;A設施應該和需求同步實施,和它要服務的對象相配套發展,稍快一點也行,但不能成為空中樓閣。如果是看不到應用的投資,至少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需要慎之又慎。
5G網絡是服務于物聯網的,發展泛在電力物聯網是一個非常好的應用場景。想一想在電動汽車和充電樁方面,每個車主、每輛電動汽車、每個電池組、每個充電樁和上游的變電站、屋頂的光伏分布式電站互聯成網,數據上云,大家可以根據電網、電動汽車和電池,以及分布式電站與市網的狀態,在大數據的預測下,進行智慧互動。這要比幾秒鐘下一部電影有用的多。相比之下,泛在電力物聯網和城市配網建設更應該成為"新基建"的主要方向。
走出大蕭條的前車之鑒
在新冠肺炎的影響下,全國各地各地封城隔離,國內經濟出現嚴重下滑。國外出口市場也陡然而失,大量訂單被撤銷,出口企業停業。現在疫情波及全球,世界經濟形勢非常沮喪,很多經濟學家擔心會再現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
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中,也有兩個通過基建重啟經濟的版本,一個是美國總統胡佛的"大基建",一個是羅斯福的"新基建"。
胡佛總統實施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并建造了一系列"世紀工程"。最著名的項目包括:胡佛水電站和田納西水利工程等水利設施,舊金山金門大橋和奧克蘭海灣大橋等交通設施,紐約帝國大廈和克萊斯勒大廈等一系列標志性建筑。
這些工程花光了政府的錢財,資本更多地流向傳統利益既得集團的大企業和壟斷資本,卻無法創造新的需求。雖然增加了一部分就業,但政府無錢救助那些承載更多就業的中小企業,只能坐視他們的大規模破產,進一步造成更嚴重的失業問題。而企業破產和失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又進一步造成銀行的倒閉和破產,最后蔓延到政府財政收入的崩潰。結果錢花光了,危機走不出來,泥潭越陷越深。
1933年胡佛被羅斯??偨y代取。羅斯福上臺推進了一系列的改革,1935年8月28日他力排眾議簽署了遏制壟斷企業的《公用事業控股公司法》,打破了大企業對電力、電話、天然氣等公共事業的壟斷,為能夠創造新就業和新需求的中小企業創造了發展空間。
1935年5月,羅斯福批準成立農村電氣化管理局,負責研究制定推進美國農村電氣化。一年后,羅斯福簽署了《農村電氣化法》。讓區域內的農戶自愿組織"農村電力合作社",向區域內電力消費者"眾籌"資金,聯邦政府給予為期35年,年息2%的優惠貸款,讓他們不依賴電力公司自己辦電。允許他們從發電廠躉售電力,向區內合作社成員供應廉價電力。沒有壟斷經營者盤剝,也沒有資本榨取剩余價值,一切收益由消費者共享。
這一改革實現了美國廣大農村區域的"新基建",創造了巨大的"新需求"和"新就業"。農村電氣化讓農民使用和擁有各種電器設備,拉動了市場需求,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在農村創造了大量新就業機會,很好地吸納了城市的失業工人;完善了農業基礎設施,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讓農村更為宜居,為60-70年代的美國逆城市化進程創造了條件,持續拉動了美國的經濟。
今天,我們面臨著與20世紀30年代相同的問題,也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如何走出危機,如何變危為機,需要我們保持極大的智慧和想象力。我們需要通過新思維來解決新問題,需要通過新技術、新模式來創造新的需求和就業,幫助我們走出困境。新基建不應該是新瓶裝舊酒,更不應該舊瓶裝舊酒,不能讓既得利益集團在傳統的圈子里牽著鼻子走,那樣轉來轉去是走不出困境的。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