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黑人大战欧美免费,百度网盘-黄色视影,开心久久激情,色网免费视频在线,日本妇成熟A片免费观看,工囗番漫画全彩无遮拦,在线高清av,香蕉sese,4399神马在线观看免费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綠色金融與能源轉型互相成就

2020-07-01 16:50:19 能源思考   作者: 翟永平 莫凌水  

3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司法部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法規政策體系的意見》,提出了促進能源清潔發展、擴大綠色產品消費、推行綠色生活方式等多項任務。能源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從起源開始,綠色金融就擔負著推動能源行業技術水平提高、淘汰落后產能和調整能源結構的使命。在中國能源行業正在從高速發展階段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國家綠色發展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下,能源行業需要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步伐,與此同時,能源低碳轉型也為綠色金融發展創造了更大的市場需求空間。綠色金融需要突破現有的發展瓶頸,擴大規模,滿足能源高質量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的需要。

超十萬億體量成引領者

中國綠色金融始于20世紀80年代,其發展經歷了從認知到逐步深化發展的過程。如今中國在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發展規模等方面已成為世界的引領者,綠色金融規模已超過10萬億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綠色金融對能源發展支持的重點和所發揮的作用、效果有所不同。從起源階段開始,綠色金融始終都沒有離開對煤炭和煤電工業的支持。然而在不同時期,其支持方式和程度的變化深刻影響著能源投融資的方向。2019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8年,中國共發行綠色債券超過2800億元,綠色債券存量規模接近6000億元,位居全球前列。2018年綠色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合計224.2億元。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綠色PPP、綠色租賃等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業態不斷涌現,有效拓寬了綠色項目的融資渠道,降低了融資成本和項目風險。

在國際層面,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提升了綠色金融的發展水平。中國借鑒赤道原則,建立了自己的綠色信貸制度,使綠色信貸成為我國綠色金融體系中起步最早、規模最大的服務能源轉型最主要的綠色金融工具。商業銀行在與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中,通過執行轉貸業務,其社會和環境風險管理水平顯著提高,不斷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商業模式。據彭博新能源財經報道,興業銀行與國際金融公司(IFC)合作的能效項目推出了損失分擔的商業模式。從2006年至今,該模式已動員了22.9億美元的投資,每年幫助減少2200多萬噸溫室氣體(GHG)排放。如今地方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借鑒這種模式,建立了綠色擔保基金和綠色項目風險補償機制,支持商業風險高的綠色項目融資。中投保與亞行合作建立創新性的綠色融資平臺,綜合利用銀行增信、債權投資、股權投資、融資租賃等多種金融工具組合支持津冀及周邊區域的大氣污染治理,全方位、高效地滿足各類企業在節能減排方面的融資需求。

綠色金融推動中國能源轉型需要從投資和融資兩側發力。一方面在綠色金融供給端,需要建立綠色金融發展的激勵機制、創新綠色金融產品,為清潔能源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在資金需求端,需要設立綠色投資活動的準入條件和突破清潔能源發展的瓶頸。未來綠色金融向縱深發展,滿足能源轉型的投融資需求,要解決當前影響綠色金融發展的一些關鍵性問題。

盡快制定分類標準和評級方法

投資活動綠色屬性的認定和綠色評級是綠色投融資標準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它不僅是投資者和金融機構識別和管理環境風險及投資決策的依據,也是綠色金融深化發展的前提條件,更是綠色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統一現有的綠色金融產業/項目分類標準,參照多邊金融機構的項目分類標準,建立國內統一的綠色金融產業分類和統計標準。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綠色產業目錄》,在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上都有各自的項目分類方法和資金流向的統計標準,國內也存在多重綠色債券標準。例如在能源行業,《綠色產業目錄》和《綠色債券支持目錄》包括了煤的清潔利用,綠色信貸統計標準并沒有包括。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對企業和項目要求的信息披露也執行各自的準則。國內的綠色金融標準與國際標準也不一樣。中國綠色金融對能源行業的支持范圍始終沒有放棄煤,而以多邊銀行為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并沒有將煤的清潔利用納入綠色金融支持的范圍。國內缺少統一的綠色金融項目分類和統計、信息披露標準,一方面會造成資金流向非綠色項目,也影響到未來綠色金融資產之間的流動和交易。而綠色金融標準與國際標準不一致,不僅影響中國金融機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也會引起國際社會對中國在“一帶一路”投資的目的和結果產生懷疑。其結果是削弱綠色金融支持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及巴黎協議下的自主減排目標的作用。

其次,要制定綠色項目屬性認定標準和綠色項目評級方法。統一的綠色項目認定方法和綠色評級是綠色資產交易的前提,綠色金融標準需要在現有的綠色產業、綠色信貸、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下進一步細化,制定具體的識別綠色項目/綠色活動的量化方法和認定標準,引導資金流向綠色效益最大化的項目。需要將項目能否產生額外的減排效益,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巴黎協議下的減排承諾作為項目綠色屬性的認定標準。綠色評級需要考慮環境可持續性和經濟可持續性的統一,對投資活動的環境可持續性和經濟可持續性指標進行考核,保證環境治理的可持續性。建立統一的綠色項目第三方認證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監管資金的流向,避免綠色金融市場中假借“綠色”尋求融資便利的“漂綠”行為。國家要在地方實踐的基礎上盡快統一綠色項目認定標準和綠色評級方法。

突破清潔能源投資瓶頸

中國綠色金融對清潔能源的支持倚重國家財政和價格政策,容易受到國家對清潔能源補貼政策變化的影響。在綠色金融供給端,政府建立了節能技術改造、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用于貸款的貼息和補貼,降低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引導金融機構為清潔能源提供資金供給。2017年國家財政支持節能環保的資金為297億元,其中用于能源方面的資金占40.43%。在資金需求端,政府對清潔能源生產和消費進行補貼(如脫硫電價、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新能源汽車消費補貼等),使清潔能源通過補貼滿足綠色金融盈利需求。清潔能源投資趨勢的變化很大程度與國家對清潔能源補貼政策的變化相關。這種方式不僅使政府背上沉重的負擔,而且讓綠色金融很難支持清潔能源可持續發展。中國可再生能源標桿上網電價政策正在逐步退出,最終走向平價上網,政府補貼的紅利正在消失,未來必須通過市場機化制解決清潔能源綠色成本內化、效益外化的矛盾,才能使清潔能源投資和融資方式真正走向市場化。

首先,發展環境權益交易市場,重點推動碳交易市場和碳金融體系建設。碳金融體系是碳排放交易市場構建中不可缺失的部分,也是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碳金融體系建設首先要將非減排目的碳交易活動納入金融監管范疇;其次以大灣區碳期貨交易所建設作為試點,將碳交易市場中非控排企業的配額和碳信用現貨、碳期貨作為交易標的,隨著期貨交易市場的完善,逐步豐富碳金融衍生產品。

其次,探討建立綠色成本分攤和綠色收益分享機制。合理核算綠色投資中綠色成本和綠色收益,鼓勵通過市場機制建立清潔能源供應鏈投資聯盟,通過綠色成本和綠色收益在清潔能源供應鏈中利益相關方合理分配來達到清潔能源產業鏈的聯動,增強清潔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發展綠色供應鏈金融,為清潔能源投資聯盟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產品和融資模式。建立綠色資產交易機制,使綠色投資形成的收益和資產能通過交易實現其價值。

完善機制,加快融資體系和產品創新

當前綠色金融的激勵機制主要針對清潔能源投資端(綠色金融需求端),在電價補貼、財政貼息貸款、稅收減免等方面,更多的是直接補貼至相關投資和生產企業,對為清潔能源投資提供資金的金融機構缺乏激勵機制。綠色金融對清潔能源的支持需要供給端和需求端的聯合互動。要充分發揮財政、價格、稅收政策在綠色金融供給的引導和撬動作用。通過財政專項資金建立差別化的綠色貸款貼息機制和綠色信貸風險補償機制。根據投資活動的綠色程度制定差別化的利率政策,引導資金投向綠色化程度最高的項目和企業。對綠色金融供給方面做得好的金融機構給予財政獎勵;對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和綠色債券發行人實行稅收減免。

中國綠色金融主要依賴于綠色信貸,綠色信貸占了綠色金融供給的95%以上。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18年年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余額為8.23萬億元,同比增長16%。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是清潔能源融資的主要金融工具,綠色資產證券化、股權投資、碳金融、保險等適用于清潔能源的金融工具雖有發展,但是進展較慢、體量小,難以滿足清潔能源的融資和對風險管理的需求。要挖掘清潔能源綠色資產在融資上的作用,推動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資產擔保債券、綠色收益支持證券的發展。開發符合可再生能源項目和清潔能源企業特點的綠色項目貸、綠色債券、綠色集合債產品,為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群體的清潔能源項目和企業提供融資。要借鑒國際金融機構如亞開行、世界銀行的有益經驗,發揮公共資金撬動私營部門資金的作用,例如利用財政資金和開發性金融資金建立清潔能源投融資擔保和風險補償基金,分擔清潔能源投資的風險和保證清潔能源投資的環境結果(對綠色環境效益的擔保)。可再生能源的生產經營往往是“看天吃飯”,收益不穩定,要創新綠色保險產品和服務,開發與氣候變化相關的保險產品如天氣指數保險、收益保險、災害保險服務等。要充分發揮碳市場的金融聚集作用,開發多元化的碳金融產品。現階段要充分利用碳排放權質押貸款、碳債券、碳租賃、碳資產證券化和碳基金等為清潔能源融資,逐步發展碳金融衍生工具如碳期貨、碳遠期、碳期權,為清潔能源提供多元化的投融資產品。這種倚重國家財政和價格政策的方式,不僅使政府背上沉重的負擔,而且很難讓綠色金融支持清潔能源可持續發展。

中國在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發展規模等方面已成為世界的引領者,綠色金融規模已超過10萬億元。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