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里,特斯拉無論是在股市還是車市,都像是一匹脫韁的野馬,一路狂奔著。然而最近,不知道是不是流年不利,在車市和股市兩個關鍵市場,特斯拉過得都不是很順遂。
自1月25日特斯拉股價和市值分別突破900美元和8500億美元,創下上市以來歷史新高后,近一個月來,特斯拉股價持續下跌,到現在已經跌破了600美元,距離500美元也一度只有一步之遙,特斯拉的市值因此縮水2700多億美元。
特斯拉近半年股價走勢,圖片來源:東方財富網
與其在股市失意相似,在車市特斯拉的境遇同樣不容樂觀。由于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在智能化和電動化領域持續發力,并開始進入市場兌現階段,另一方面,特斯拉在產品質量把控方面又存在諸多問題,導致特斯拉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正遭受“內外夾擊”的雙重壓力。
歐美市場“勁敵”頻出,特斯拉危機初顯
過去數年里,特斯拉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可謂一騎絕塵。但如今,因其主要的競爭對手紛紛開始在電動化和智能化領域開花結果,特斯拉的主導地位正面臨丟失的風險,數據就是最好的說明。
2020年特斯拉雖然共交付新車499,550輛,相較于2019年的36.78萬輛,大增36%,但在歐洲、中國等主要市場,特斯拉已經開始腹背受敵。以歐洲市場為例,由于雷諾ZOE、大眾ID.3、現代Kona EV等車型的持續熱銷,去年特斯拉主力車型Model 3在該市場的注冊量出現了8%的下滑,只有87,642輛。
歐洲12月電動乘用車銷量Top10(左)和2020年 電動乘用車總銷量Top10(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眾ID.3,自去年9月在歐洲全面交付之后,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迅速奪得了歐洲電動汽車月度銷量冠軍,并在隨后繼續走高,到12月達到了28,108輛,而同期特斯拉Model 3銷量只有24,664輛。
大眾ID.3可以說是傳統車企給予特斯拉的有力一擊?;蛟S有人會認為,歐洲畢竟是大眾的主場,此番勝過特斯拉有點勝之不武,但不容忽略的是,歐洲當前已經發展成了全球最大的電動乘用車市場,特斯拉拿下歐洲市場勢在必行,否則特斯拉也不會甘愿“犧牲”中國市場去支援歐洲。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1月,特斯拉在中國的新車銷量只有15,484輛,環比去年12月減少了8,320輛。特斯拉指出,其1月在華銷量下跌主要是因為歐洲市場需求強盛,所以將上海超級工廠生產的整車出口一部分到了工廠。這意味著,特斯拉已經意識到了其在歐洲市場的危機,畢竟特斯拉不可能一直待在美國當“山大王”。
況且在特斯拉的“老家”——美國,其面臨的競爭形式也很嚴峻。因福特已從年初開始大批量交付旗下首款純電動SUV Mustang Mach-E,并創下了良好的市場表現——截至目前已經售出了近4,000輛,已經一定程度上威脅到了特斯拉的地位。據摩根士丹利相關報告顯示,由于野馬Mach-E的上市,導致2月特斯拉在美國電動汽車市場上的份額從去年同期的81%下降到了69%,特斯拉幾乎100%的份額損失都流向了福特Mustang Mach-E。
還有中國市場,特斯拉也正面臨同樣的危機。去年蔚來、理想、小鵬、威馬等新造車品牌在量產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分別交付了43,728輛、32,624輛、27,041輛、22,495輛新車。盡管相較于特斯拉去年全年499,550輛的交付量,還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他們去年的交付量之和也不過特斯拉的1/4,但不可否認,在國內市場他們已經一定程度上與特斯拉形成了敵對之勢。
正是基于上述趨勢,日前特斯拉前董事會成員Steve Westly表示,“過去十年,我一直看好特斯拉,很難想象還有哪家汽車公司能比特斯拉做得更好。不過話雖如此,特斯拉不會永遠是電動車領域的霸主。”其中,Steve Westly指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通用和大眾在電動汽車方面的主要承諾。
更早一些時候,寶馬CEO Oliver Zipse甚至表示,隨著許多傳統車企都發布了一系列新的純電動車型,特斯拉在電動汽車銷量方面保持了多年的領先優勢可能即將在不久后終結。
新舊車企集體發力,特斯拉或遭圍攻
ID.3、Mustang Mach-E以及中國造車新勢力的崛起,其實只是競爭對手們反擊特斯拉的“前奏”。據蓋世汽車了解,今年包括大眾、豐田、日產、現代、福特、BBA以及東風、上汽、長安等在內的傳統車企,都將在電動汽車領域推出重磅新品,并實施國產,這無疑會令特斯拉的前路更加艱難。
ID.4,圖片來源:大眾
例如大眾,繼去年推出ID.3,還將于3月份開始在歐洲和中國交付ID.4,并在下半年進一步推出ID系列的第三款車型ID.5,另外大眾還將在2021年內推出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純電動SUV ID.6 X和ID.6 CROZZ,相關車型已經現身中國工信部申報公告,最快將于2021年上海車展正式發布?,F代為更好地實施電氣化轉型,于今年2月23日正式發布了電動汽車專屬品牌IONIQ(艾尼氪)旗下首款量產車型IONIQ 5,到目前為止,IONIQ 5的預售訂單達到33,760輛。
BBA陣營,同樣將電氣化作為了發力重點,這使得他們也不可避免地將對特斯拉產生威脅。例如奔馳,計劃今年向中國市場陸續引入EQA、EQB、EQS三款純電車型。寶馬有望在全球推出5款電動汽車,其中將在中國市場投入BMW iX和BMW i4兩款新能源車型。奧迪則計劃今年推出國產版奧迪e-tron,該車已于去年在美國上市,截至年底累計在全球銷售了47,900輛新車,位居電動汽車全球銷量的第8名。
而本土自主車企,如東風、上汽、長安、吉利等,雖然目前在高端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競爭力稍顯不足,但通過不斷強化自主研發,以及與華為、阿里、百度等科技企業結盟,也在不斷提升在該領域的競爭力,未來有望成為特斯拉在國內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
傳統車企來勢洶洶,新造車品牌亦不甘示弱,特別是本土造車新勢力,諸如蔚來、理想、小鵬、威馬等。特斯拉前董事會成員Steve Westly近日就指出,特斯拉受到的沖擊不僅僅在于高端市場,該公司還遭遇了很多價格更合理的競爭對手,尤其是中國競爭對手。
而在國外,Fisker、Lucid Motors等對特斯拉也是虎視眈眈。其中Fisker已經先后與麥格納和富士康達成合作,由他們分別代工生產Fisker的兩款車型。Lucid則計劃在2024年或2025年推出一款與特斯拉Model 3競爭的車型,該公司剛剛通過與Churchill Capital Corp IV合并的SPAC方式在紐交所上市,正考慮在中國建廠的可能性。
由此可見,在不遠的未來,特斯拉將不可避免地與上述品牌在電動汽車市場展開一場廝殺。事實上,除了產品市場份額面臨被瓜分的危險,在技術方面,特斯拉依據三電技術、Autopilot等構建的優勢也在逐漸喪失。
NGP自動導航輔助駕駛,圖片來源:小鵬汽車
尤其是在智能化領域,隨著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將智能化當做提升產品力的重要抓手,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他們也隨之成了消費者在智能汽車領域除特斯拉之外的新目標。例如為對標特斯拉NoA,蔚來和小鵬先后推出了NOP和NGP。其中小鵬NGP據悉推出僅25天,用戶使用里程就突破100萬公里,充分顯示了對其的認可。更重要的是,這些由本土企業推出的輔助駕駛系統,很多都專門針對本土駕駛工況進行了優化,更適合中國的交通場景。
長城、本田、沃爾沃、奔馳、寶馬等傳統車企亦不甘落后,紛紛表明將在今年量產L3自動駕駛。本田甚至已于日前正式宣布限量銷售L3級自動駕駛汽車,打響了L3量產上市第一槍。而在此之前,長安、廣汽新能源等傳統車企,也均已在量產車型上實現了L3功能驗證。以上種種情況表明,在以特斯拉為引領的智能汽車市場中,其勁敵也在逐漸涌現。
不僅如此,按照目前的自動駕駛技術演進路線,特斯拉大有憑著純視覺方案一條道走到黑的趨勢,但從整體來看,市場參與者已經越來越偏向于激光雷達,選擇“攝像頭+毫米波雷達+高精地圖+激光雷達”的多傳感器融合方案。如蔚來于1月9日推出的電動轎車ET7,已確認將搭載激光雷達,小鵬宣布將在2021年推出的第三款量產車型P5,也將使用激光雷達,還有長城汽車的摩卡、北汽極狐新車HBT、理想內部代號為X01的新車等,都已表示將搭載激光雷達。
考慮到激光雷達相較于攝像頭更優秀的性能表現,加之當前在激光雷達企業的共同努力下,該技術正朝著低價格、易與整車集成等方向發展,未來有望助力上述車企在智能化領域更好地與特斯拉抗衡。
“品控危機”愈演愈烈,特斯拉還值得被看好嗎?
2018年和2019年,特斯拉在全球的交付量分別達24.52萬輛和36.78萬輛,連續兩年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特斯拉交付量再創新高,達到了49.95萬輛,按照目前的趨勢,有望再度蟬聯全球銷量冠軍。然而拋開“冠軍”這個榮譽稱號,特斯拉在產品質量方面還面臨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以至于常常因品控問題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日前,據知名特斯拉黑客曝料大神greentheonly在推特上透露,因為空調故障,特斯拉正在偷偷召回有問題的2020和2021款Model 3和Model Y,以便更換制冷劑壓力/溫度傳感器。
而在此之前,特斯拉已經實施了一次較大規模的召回。2月初,特斯拉宣布由于部分2018年3月前生產的Model S和Model X車型裝載有eMMC多媒體存儲卡,該卡隨著時間推移,以及實際使用情況不同,會達到壽命極限,并出現損耗,進而導致中央顯示屏軟件功能故障,帶來安全隱患,該公司將主動召回134,951輛有潛在故障的車型。
上述問題只是特斯拉產品被曝出的眾多故障中的一個。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至今,僅國內發生的特斯拉電動汽車“失控”事故就高達十余起,特斯拉Model S及Model X上市以來,已發生50余起燃燒、自燃及爆炸事故。另外特斯拉引以為傲的駕駛輔助系統Autopilot過去幾年里也是故障不斷,部分故障甚至還引發了嚴重的交通事故。而特斯拉的態度呢?堅決不承認、甩鍋是常態。因此,特斯拉也常常成為眾矢之的。
那么,一邊是特斯拉來勢洶洶的競爭對手,一邊是特斯拉愈演愈烈的品控問題,“內憂外患”下特斯拉的未來還值得被看好嗎?
對于這個話題,股市似乎已經作出了回答。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美東時間3月5日收盤,特斯拉股價報597.95美元,下跌3.78%,盤中最大跌幅13.11%,為進入2021年以來新低。特斯拉總市值因此跌至5739億美元,較頂峰時期的8500億美元,縮水近2700億美元。
特斯拉最新股價走勢,圖片來源:東方財富網
分析人士指出,特斯拉股價跳水一方面與馬斯克高調給幣圈“帶貨”,并且豪擲巨資買幣有關,導致特斯拉股價無形中與比特幣進行了綁定。另外,則和當前汽車芯片短缺以及電動汽車領域競爭日趨激烈等有關,特別是競爭對手的增多,讓投資者不用再將特斯拉作為唯一選擇。
不過另一方面,雖然新舊勢力的集體發力,不可避免會分掉一部分電動汽車領域的市場份額,但即使到現在,無論整個電動汽車市場還是中高端電動汽車這一細分領域,市場均遠未飽和,未來增長空間巨大。
據EV Sales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電動車累計銷量高達312.48萬輛,較2019年大增41%,占據4%的市場份額。預計到2021年或2022年,全球電動車市場份額將增長至6%或7%。因此短期內該領域的競爭格局并不是此消彼長,而將是共同受益。
更何況,即便特斯拉已連續幾年成為電動汽車市場全球銷量冠軍,這還是基于產能受限的情況。未來,隨著特斯拉在產能和產品等方面持續發力,其市場表現仍有望繼續走高。此前,馬斯克就已經透露特斯拉柏林工廠和得克薩斯新工廠2021年將開始交付車輛,而其上海工廠也將繼續擴大;產品方面,特斯拉將從2021年開始交付Semi, Cybertruck的量產工作則將在2022年開始,這些均將是特斯拉前進的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瑞銀(UBS)在一份最新的報告中將特斯拉目標價從325美元提高至730美元,上調幅度超過一倍,并認為特斯拉因軟件優勢將成為未來電動車領域最賺錢的玩家。瑞銀分析師Patrick Hummel預計,到2025年特斯拉將出售230萬輛電動車,年利潤為200億美元,其中約45%將來自內部軟件。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