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2023天府碳中和論壇在成都天府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本屆論壇由天府永興實驗室主辦,設置1個主論壇和7場平行分論壇,以“科技與產業轉化并行,助力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22位院士、百余位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齊聚,以綠色發展視角,共論科技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的發展路徑。
“可以預見世界各國將在未來30年開啟大規模的化石能源替代的能源轉型,這對全球相關產業尤其是能源行業轉型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主任黃晶在現場如是說道。
發布5項典型案例
以專家之眼窺“雙碳”之路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活動現場,天府永興實驗室首次發布2023天府碳中和技術創新典型案例,從征選案例中精選25個進行現場展示,并評選出5個典型案例頒發證書。《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目標,成都市重大活動保障污碳協同典型實踐案例》《踐行雙碳目標,成都科創生態島低碳智慧園區》等3項來自成都的案例入選“2023天府碳中和技術創新典型案例”。
活動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天府永興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教授江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府永興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謝和平分別就《城鄉能源供給系統低碳路徑》與《全球能源轉型趨勢與未來技術探索》展開主旨演講。
“川西有豐富的陽光資源、空間資源、水電資源等清潔能源,是一個特別好的零碳資源的巨大資源聚集地,我們應該將其作為發展利用新型零碳能源的一個重點地區,可以正確引導當地居民,使用清潔能源,同時將其替換下來的秸稈、柴火、牛糞、羊糞等各種農業牧業加工成零碳燃料,并向外輸出形成雙贏。”江億表示。在謝和平看來,未來的能源趨勢就是低碳CCUS和零碳能源。碳中和的核心是技術,做別人沒有做過的,才是真正科技自立自強,才能開辟能源認識疆域,探索能源未來全新路徑。
瞄準“雙碳”目標
永興實驗室已入駐13個研究中心
在活動現場,天府永興實驗室與重慶大學、西南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成都市青白江區等高校、政府、企業舉行現場簽約儀式。未來各方將在深化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共同推動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
據悉,天府永興實驗室15位院士、5位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和院士、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組成強大科研團隊,在其中不斷開展實驗室科研咨詢等工作。當前實驗室組建的清潔低碳能源、資源碳中和六大研究部,成立新型電力系統、減污降碳評估等13個研究中心,已全部入駐。
值得關注的是,掛牌成立兩年來,實驗室已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項,承擔陰離子交換膜電解制氫關鍵材料研究、廢棄油氣井地熱能高效開發與就地發電關鍵技術研究等8項省級科研項目。
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天府永興實驗室成立四川永興綠能科技有限公司,系統制定科技成果評估處置、利益分配、成果轉化、所有權權屬比例認定實施細則、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實施細則5項成果轉化制度。探索育種、護航、提質、加速4個成果轉化助推管理方式,加快成果轉化流程。與東方電氣、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等15家企事業單位開展戰略合作。
“雙碳”對話
領軍科學家李治:
以科技創新助力四川成為“碳”索先行者
四川的最大優勢便是擁有豐富的清潔能源資源。“四川以其水電資源而聞名,還有川西地區的風電和光伏發電資源,四川在‘雙碳’領域發展的區位優勢顯著。同時,四川也是能源關鍵裝備的制造強省。”領軍科學家李治告訴記者,能源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帶動前沿創新研發,還能加快區域能源轉型的步伐。他提道,隨著西部(成都)科學城的建設,一大批能源領域的高端科技人才都可以在這里找到發展的平臺和機遇,以科技創新助力成都乃至四川進入“雙碳”目標前沿探索的“快車道”。
清華大學教授陳永燦:
四川未來需要加大建設抽水蓄能電站
“四川建設清潔能源示范省既是必然選擇,也有天然優勢。”清華大學教授陳永燦說,之前由于電源供電保障率較高,四川抽水蓄能電站很少。現在需要建更多的抽水蓄能電站,把風光的隨機性、不確定性通過抽水蓄能進行調節。這些實踐需要精準的模擬預測和合理開發。陳永燦認為,需要重點關注安全運行和災害防治問題。“四川受極端氣候和地質條件影響,需要很多關鍵的裝備進行透徹感知和安全監控,保證全生命周期電站運行的安全。”針對風電、光伏發電的不確定性,需要優化智慧管控,實現新能源不可控向多能互補的集成可控發展。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