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在中國能源體系中,沒有哪一種能源像石油這樣,承載著全民族的情感。在石油工業發展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以強大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領導幾百萬、上千萬石油工人用生命和汗水書寫了石油工業光輝歷史,孕育形成了“苦干實干”“三老四嚴”的石油精神,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業績,挺起了民族工業的脊梁,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要在物質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精神上強,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新征程“加油爭氣”端牢能源飯碗,離不開精神滋養。因此,傳承踐行石油精神戰略意義非凡、影響深遠,茲事體大、不可不察。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了解歷史、尊重歷史才能更好把握當下,以史為鑒、與時俱進才能更好走向未來。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歷史,是一場蕩氣回腸的石油突圍戰,是一部石油人在長期發展實踐中不斷錘煉鍛造石油精神并以之激勵引領“我為祖國獻石油”輝煌發展史。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石油工業在艱難困苦中挺起民族脊梁,鑄就了“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錦繡河山美如畫,祖國建設跨駿馬。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頭戴鋁盔走天涯。”新中國成立初期,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以極為非凡的勇氣、科學的才智,“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沖天干勁和忘我犧牲精神,建成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等, 把原油年產量從新中國成立前僅10余萬噸大幅提升至1978年的約1億噸,不僅粉碎了帝國主義封鎖和“老大哥”卡脖子的陰謀,還極大地改善了中國國際收支,支持了共和國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的大規模技術設備進口,并成為我國外交打開局面的強力武器。石油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78年的5.8%,財政上繳占全國工業企業財政上繳總數的比重由1952年的2.1%提高到1978年的26.5%。1966年至1978年,石油出口創匯合計約50億美元,成為當時國家外匯主要來源,為引進國外關鍵技術和裝備提供了資金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石油工業為了給現代化建設提供能源支撐,夯實經濟起飛的基礎。1978年,黨中央吹響改革開放號角后,石油工業在國家各工業部門中率先實行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國外資金、技術、裝備和管理,開展油氣勘探開發和煉油化工現代化建設,建立了符合中國特色的石油工業管理體制、市場運行機制。一大批石油戰線科技工作者和一線石油工人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石油工業的規模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技術水平躋身世界前列,初步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石油石化企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比如,大慶油田開發建設62年來累計生產原油24.6億噸、上繳稅費及各種資金2.9萬億元,長慶油田開產油氣產量當量超過6000萬噸的世界級大油氣田,新疆油田、蘭州石化、吉林石化等很多石油企業成為地方經濟支柱和納稅大戶。
石油戰線始終是共和國改革發展的一面旗幟,要繼續舉好這面旗幟,在確保國家能源安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上再立新功、再創佳績。新時代新征程,百萬石油人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像突破頁巖氣一樣突破頁巖油,奮力在廣袤國土之下找到更多油氣,奏響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新時代樂章。
初心不負新時代,后輩當興老赤誠。新時代新征程,我國油氣勘探開發理論、技術、裝備的進步,支撐深水、深層油氣勘探開發取得重大突破。我國油氣田企業持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的決策部署,勇擔能源保供“頂梁柱”責任使命,持續加大勘探開發力度,大力實施高效勘探,強化規模增儲和效益開發,取得一批重大成果。雖然當前我國能源結構加速調整,但化石能源仍然是能源供應的主體,在保障能源安全中發揮著核心支撐作用。在陸地,油氣勘探開發向“納米級”頁巖系統、“萬米級”超深級、“百年級”老油氣田進軍。在海上,深水勘探開發及工程技術裝備實現歷史性突破,研發出一批海洋油氣工程重器,推動我國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全面進入超深水時代。
深刻領悟石油精神的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牢牢把握“加油爭氣”端牢能源飯碗的制勝法寶
精神因傳承而綻放光芒,傳承因精神而成就不朽。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加快,石油工業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邁向海外市場。這其中更多是無形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更是精神的對壘。生于艱苦創業時代的石油精神,曾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傳承、升華,始終煥發著旺盛生命力。新時代新征程,要大力弘揚石油精神,深挖其蘊含的時代內涵,凝聚新時期干事創業的精神力量。要傳承踐行好“三老四嚴”“苦干實干”的石油精神,用實際行動為祖國“加油爭氣”。要擁抱石油,在波瀾壯闊的輝煌歷程中感悟榮光;要扎根石油,在時代發展的廣闊舞臺上書寫華章;要奉獻石油,在創建一流的火熱實踐中貢獻智慧!
深刻領悟和牢牢把握“加油爭氣”、許黨報國的崇高情懷。多少故事感魂魄,凱歌高奏向人寰。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石油工業的發展歷程始終貫穿著愛國主義精神這條主線。石油精神既是寶貴的財富和力量,也是檢驗“許黨報國、許黨報國”初心的鏡子。一代又一代石油人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推動我國石油裝備和石油工業實現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跨越,譜寫了大慶奇跡、“磨刀石上鬧革命”、渤海灣億噸聚寶盆、征戰死亡之海、氣潤神州、深海探寶、大國石油重器、海外油氣明珠、千萬噸煉油廠、百萬噸乙烯、西氣東輸、地下儲氣庫等一曲曲石油壯麗凱歌。石油精神感召一代代石油工人不斷撐起新中國石油工業的脊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傳承踐行石油精神,就是要心懷“國之大者”,忠誠履行“為祖國加油、為民族爭氣”的使命責任,在“我為祖國獻石油”奮斗中“加油爭氣”、許黨報國加快建設世界油氣強國。
深刻領悟和牢牢把握攻堅克難、敢于勝利的寶貴財富。“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又抖三抖。”攻堅克難、敢于勝利是石油工業開拓進取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困難”,面對沒技術沒資料的情況下,民族石油工業土法起步、摸索總結,技術攻關,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把大會戰推向前。對許多人而言,石油精神也許是一種難以置信的力量。孫建初和靳錫庚等人冒死“鑿”出了中國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玉門油礦;王進喜等“老會戰”們拼命拿下的大慶油田,半個多世紀以來累計生產原油超過23億噸……“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黨領導的石油工業用自身發展實踐,生動詮釋了一個工業和技術基礎落后的產業如何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斷實現趕超和跨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傳承弘揚石油精神,就是要攻堅克難、敢于勝利的優良傳統,自強不息、頑強拼搏,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深刻領悟和牢牢把握吃苦流汗、踏實奮斗的實踐品格。無論在沙漠戈壁,還是在茫茫林海,無論是勘探開發,還是煉油化工,共和國石油人爬冰臥雪,冬戰三九,夏戰三伏,闖荒原、進大漠、出國門,征戰“死亡之海”,挑戰“生命禁區”,直面風險動蕩,發現油氣藏,建設能源大動脈,鑄就大工程,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上演了一幕幕戰天斗地的感人故事,只為把油氣奉獻給千家萬戶,譜寫了“創業維艱、奮斗以成”的壯麗詩篇。大慶石油會戰時期,“北風當電扇,大雪當炒面,天南地北來會戰,誓奪頭號大油田。”在艱苦歲月里,老一輩石油人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戰天斗地,將新中國貧油的帽子扔進了太平洋,創造了無愧于歷史的業績。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傳承弘揚石油精神,秉承吃苦流汗、踏實奮斗的實踐品格,要勤學多問、深思厚積,敢于實踐嘗試,勇于啃硬骨頭,吃得了苦,經得住挫折,坐得住冷板凳。同時,要養成嚴、細、實的工作作風,并逐漸融入到崗位上,成為習慣,高標準、嚴要求對待每項工作,靠實干在平凡的崗位上出彩,進一步深化產業鏈各環節以及與產業鏈上下游的配合協作,不斷凝聚我國石油工業強大發展合力,在挑戰中鑄造輝。
深刻領悟和牢牢把握“苦干實干、三老四嚴”的科學態度。長期以來,石油人不服輸、只唯實,堅持把對規律和技術的尊重與敬畏擺在突出位置,以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做好科研、生產、試驗各項工作。 “干”字當頭、“實”字托底、“嚴”字為要,就是老鐵人那句“干,才是馬列主義;不干,半點馬列主義都沒有”。這種苦干,是“三老四嚴”的實干,不是不講科學、不講規律的蠻干。“三老四嚴”既是石油工人的鮮明特征,又是石油精神的重要標志。在大量、具體、細致的日常工作中,大慶采油三礦四隊逐步培養出了“三老四嚴”的好作風:自1960年3月建隊至去年底,油水井資料全準率始終保持100%,25.54萬張報表無一涂改,198.08萬次巡回檢查無一遺漏,5155萬余個生產數據無一差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傳承弘揚石油精神,就是要秉持“苦干實干、三老四嚴”的科學態度,保持充沛頑強的斗爭精神,不斷增強斗爭本領,在革命事業中真刀真槍干。時時處處對黨忠誠老實,對群眾忠誠老實,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襟懷坦白,公道正派。堅持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開展工作,尊重規律、敬畏技術,努力做到符合實際情況、符合客觀規律、符合科學精神。
深刻領悟和牢牢把握敢為人先、勇于超越的進取意識。“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是石油工業的鮮明標識和特征。老一輩石油科技工作者,不盲從國外地質專家的“中國陸相貧油論”,學習運用《實踐論》和《矛盾論》等科學理論、解決和分析石油會戰中的各種具體問題;松基3井噴出的高產工業油流向全世界表明——陸相盆地不僅可以生油,而且還可以找到大油田。“莫看毛頭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闖將在此”,這是大慶會戰初期,一群平均年齡僅為20歲石油科技青年,敢想、敢說、敢做,經過2000萬次對比,完成了我國第一個獨立自主編制的油田開發方案。“追求真實”、“允許爭論”、“用事實與數據說話”的氛圍和環境,造就了油田人敢于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勇氣。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傳承踐行石油精神,就是要發揚敢為人先、“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精神,瞄準前沿、不斷探索,持續強化科技創新、不斷深化企業改革,潛心攻關、奮力攻堅,把科研論文寫在井場、庫站、車間,把創新動能注入火熱的石油生產一線。
深刻領悟和牢牢把握海納百川、大氣當歌的博大胸襟。中國是油氣消費大國和進口大國,穩定、有效、可持續的能源供應體系離不開國際貿易和國際合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石油工業大力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在開放合作中胸懷天下、海納百川、大氣當歌、兼容并蓄、取長補短,石油工業技術水平躋身世界前列,從海上到陸上,從下游到全產業鏈,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海外五大油氣合作區、四大戰略通道基本建成,全球戰略布局逐步完善;國際油氣行業的參與度和競爭力不斷提升;初步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石油石化企業。在海外,石油精神成為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的獨特競爭力。在中東、非洲等安全風險高、環境異常艱苦的地方,石油精神鼓舞著新中國的石油人不畏艱險、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自2005年首次獲得蒙古國油田權益以來,截至2021年底,大慶油田海外權益產量933萬噸,連續三年超900萬噸,占當年油氣當量的22%。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傳承弘揚石油精神,就是要保持海納百川、大氣當歌的博大胸襟,繼續深化國際油氣貿易合作,在持續對外開放中不斷加快發展步伐。
精神既是國家的強盛之魂,民族的存續之根,也是企業的立足之本。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全球南方加快崛起,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同時,國際形勢變亂交織,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沖擊,通貨膨脹、糧食、能源安全等問題復雜嚴峻。但放眼中國,全球第三的頁巖油儲量,世界第一的頁巖氣儲量,這是一個新的巨量能源戰場。在特殊時期,信心比黃金重要,精神勝于物質。“同困難作斗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面對新的形勢任務,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傳承踐行石油精神,直面困難挑戰,把精神轉化為行動的方向,切實落到生產生活中,越是硬骨頭,越要啃下去。技術可以補足,條件可以創造,攻堅克難,苦干實干、踔厲奮發、創業創新,從勝利走向勝利。果能如是,我們不僅能將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能源的飯碗“端得穩”,確保穩定能源供給;更是能“端得好”,不斷提高能源供給質量,全力為建設能源強國貢獻石油力量。
(作者簡介:李秀鐸,四川旅游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