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最新中期展望顯示,未來幾年全球石油市場將呈現供應增長遠超需求增長的態勢,市場結構性變化正加速到來。
國際能源署最新發布的《石油 2025》報告,深入剖析了最新數據,并對 2030 年前石油供應、需求、煉制和貿易動態變化作出預測。報告指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與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正在重塑石油市場格局,過去 15 年驅動供需增長的核心力量開始式微。
從需求端來看,曾長期作為全球石油需求增長主力的中國,受電動汽車銷量激增、高鐵網絡擴張及天然氣卡車普及等因素影響,石油消費預計在 2027 年達到峰值。同時,電動汽車市場的迅猛發展也在持續擠壓石油需求空間,2024 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達 1700 萬輛創歷史新高,2025 年有望突破 2000 萬輛,預計到 2020 年末,電動汽車將替代全球 540 萬桶 / 日的石油需求。此外,中東地區如沙特阿拉伯用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石油發電,也將抑制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從 2026 年起,石化行業將成為石油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到 2030 年其石油消耗量將占總量的六分之一 ,不過即便航空燃料消耗持續上升,可燃化石燃料(不含石化原料和生物燃料)的石油需求也可能在 2027 年見頂。
供應方面,盡管美國仍將是未來幾年非歐佩克國家石油供應增長的最大貢獻者,但受企業縮減支出、注重資本約束影響,其供應增速預計放緩。而歐佩克 + 聯盟逐步解除減產,也在重塑石油供應格局。整體來看,2024 - 2030 年間,全球石油需求僅增加 250 萬桶 / 日,2030 年達約 1.055 億桶 / 日;同期全球石油產能預計增加超 500 萬桶 / 日,2030 年達到 1.147 億桶 / 日,天然氣液(NGL)和其他非原油液體的強勁增長成為主要推動力,全球也正因石化原料需求及富液化天然氣資源開發,加速向更高非原油產能轉變。美國、加拿大、巴西等國的增產,預計足以滿足未來幾年全球需求增長,若無重大供應中斷,到 2030 年石油市場供應將較為充裕。
然而,石油市場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強調,過去十年美國貢獻全球 90% 石油供應增長、中國貢獻 60% 需求增長的局面正在改變。雖然從基本面看,未來石油市場供應看似充足,但近期地緣沖突事件凸顯了石油供應安全面臨的重大地緣政治風險,能源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在行業格局上,由于石化產品多由天然氣液體等非精煉產品生產,石油市場供需的新趨勢將對煉油行業產生深遠影響。報告預測,到 2030 年煉油廠凈產能將遠超成品油需求,這或導致更多煉油產能在此期間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