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因贊助世界杯而聲名鵲起的中國光伏巨頭英利集團因連續五年虧損拋出重組的橄欖枝;而保定天威光伏制造子公司將啟動法庭破產程序。與尚德、賽維結局不同的是,一度背負輿論壓力的海潤光伏有望扭虧為盈。光伏制造業深度整合,恰是行業兼并重組不斷提高行業集中度的某種縮影。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從2012年開始國內光伏企業遭遇歐美的雙反,這無疑給包括英利在內的光伏企業帶來了業績壓力。
為了扭轉這一情況,不少企業開始大舉進入光伏產業下游電站的建設,由于光伏電站需要資金投入較多,只能通過貸款的方式來實現產業擴張,而諸如此類的過度擴張最終導致這些公司資產債務重組。
市場為主導的資源整合不斷深入
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介紹,2015年光伏新增裝機量約15吉瓦,同比增長40%以上,連續三年全球第一,其中地面電站占比84%,分布式電站占比16%。而光伏累計裝機約43吉瓦,躍居全球第一。而A股太陽能發電概念板塊上市公司中七成企業預期凈利潤增長率超50%,最高甚至達到15倍。與此同時,中游企業分化現象明顯,上游企業更是多數仍虧損。
2015年光伏行業兼并重組加速,以市場為主導的資源整合不斷深入。順風國際收購多晶硅企業萬年硅業及美國電池組件企業SuniVa,進一步優化產業鏈布局;通威集團投資8.5億新臺幣入股臺灣昱晶能源,增強電池片規模經濟效益;隆基股份、天合光能等企業與英利合作,通過委托加工等方式,實現產能利用率最大化等。
從2011年以來,英利已經連續5年虧損,2015年資產負債率已超100%。但英利作為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都在,包括品牌、成本、技術、銷售渠道、團隊。唯一要解決的是通過一段時間降低財務成本到合理水平,解決財務杠桿高的問題是重組的主要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光伏制造業兩級分化現象明顯。有規模、品牌、技術的組件企業訂單飽滿,中小企業接單困難,大部分用于代工或為自身電站提供產品。上游多晶硅企業的日子更不好過,在全球光伏市場季節性變化下,多晶硅產品承壓也較其它環節為重,價格一路下跌,多數企業仍虧損。
根據保定天威發布的財務公告顯示,保定天威旗下三家公司包括多晶硅和單晶硅硅錠/硅片生產子公司──天威四川硅業有限公司、光伏組件制造商和項目開發商──天威新能源以及非晶硅薄膜子公司──保定天威薄膜光伏有限公司都處于破產程序的各個階段。
加速重組整合提高行業集中度
2015年,我國光伏企業盈利情況明顯好轉,大多數企業扭虧為盈。2015年光伏制造業的盈利能力已明顯增強。33家規范企業2015年整體經營情況顯示,平均利潤率達4.7%,比2014年提高30.6%。從細分領域看,組件環節表現要明顯好于硅片環節,全年光伏組件的產量超過43吉瓦,其中晶硅電池仍為主流,企業平均產能利用率為86%,分化趨勢明顯。
“目前多晶硅的貿易形勢依舊嚴峻復雜,國外的多晶硅企業仍在尋找漏洞不斷向中國市場涌入。針對韓國‘雙反’稅率過低,部分企業的稅率僅為2.4%,造成從韓國進口的多晶硅大幅增加,嚴重沖擊國內多晶硅產業,而對歐盟采取的價格承諾機制預期效果也不明顯,通過臺灣轉口的多晶硅大量增加。”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趙家生說。
顯著的變化是,光伏制造企業從原來的制造環節向應用環節轉移。電站開發投資的內部收益率超過10%,遠高于制造業平均水平。在此驅使之下,前20名傳統組件制造商幾乎全部涉足光伏電站開發投資業務,2015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光伏概念股中募集了超過260億元用于光伏電站,覆蓋規模達到3吉瓦。
而金融機構不再是單純提供貸款,而是采用股權投資等方式參與,甚至像重慶路橋等企業更是跨行業大舉殺入。此外,多樣化融合發展逐步顯現,如光伏與農業、扶貧、氣候環境等結合。
值得警惕的是,新一輪光伏技術競爭已經悄然開啟,歐洲正在布局電池組件轉換率達到20%,欲搶占制高點,而中國企業的精力卻在下游電站開發,有更多的企業還在謀求進入,業內人士呼吁警惕新一輪產能過剩。
而且,小企業的不利局面將進一步加劇,補貼、土地、限電“三座大山”壓力仍存,將繼續蠶食電站利潤,光伏制造業兼并整合和深度調整將是不斷提高行業集中度的不二法門。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