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市場在2020年徹底被引爆,以特斯拉為首的新能源車企們,市值翻了不止十倍,國內也有一眾造車新勢力,蔚來、理想、威馬獲得了投資者的青睞。
但是在這背后,你知道中國為新能源汽車的生產銷售,投入了多少嗎?
我們只拿實實在在的補貼來算,從2009年~2017年,國家總共發放補貼958.4億,并且17年~20年預計補貼1000億左右,加之地方財政的補貼,保守估計,我們國家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上至少已經投入3000億的真金白銀。這還不算國家戰略、政策上的傾斜。按照國家的戰略規劃,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將在2025年達到20%,2030年達到40%。
肉眼可見的金錢投入,以及實實在在的政策支持,我們國家為什么要舉全國之力,如此大力地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呢?
表面看,新能源汽車是中國實現產業升級,發展高新技術從而彎道超車的機會,但本質上,這其實是世界能源秩序和國家未來命運的必須抉擇。
01被扼住的中國能源動脈
我們知道,我國一向不是一個能源生產大國,卻是一個能源消費大國。自然資源本就是靠天吃飯,我們沒有中東國家那樣豐富的石油資源,因此也只能靠自有資源解決。
取決于我國相對較為豐富的煤炭資源,中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發電用能源構成也以煤為主。
然而煤炭生產區和消費區的布局不平衡。中國煤炭資源的84%分布在秦嶺大別山以北,其中山西、陜西、河南西部、寧夏和內蒙古西部五個省、區占全國的70%,是中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簡稱“三西”能源基地。而中國煤炭的消費主要集中在京廣鐵路以東地區(包括東北區),約占全國的74%,因此形成了西煤東運、北煤南運和煤炭出關的強大煤流。不僅運量大,而且運距長。
另占中國能源消耗20%的石油,我們大部分依賴于進口。據報道,2004年中國石油進口量突破1億噸,對外依存度上升到40%,預計到2020年中國需求量將達到4億多噸,而中國的石油產量只有1.6到1.7億噸左右,屆時中國將有2.4億噸的石油缺口,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0%。
“只要我們打通能源運輸,埋頭發展經濟,然后拿錢去買更多的能源,再用能源促進更好的經濟”,這樣一個局面看似非常完美,背后卻是不可行和被扼住動脈的威脅。
一方面,煤炭燃燒帶來的霧霾和污染,已經讓人不能承受其重;且我國進口的石油已經成為了巨大的負擔,近2萬億的財富消耗,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流失。
另一方面,能源是國家發展的引擎,把能源的動脈交到別人手里絕不可行。且不說戰時被切斷供輸時不可預估的危險,僅僅是現時,只要輸出國進行能源收縮,那中國經濟就如高空失速的客機,只會機毀人亡。
能源,尤其是石油,是過去200年全世界所爭奪的發展資本。能源安全,始終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我們頭頂。
02中國能源新方案——特高壓輸電
要解決能源掣肘的問題,我們就需要尋找低成本的可再生清潔能源的代替方案,中國首先想到的就是電能。
你可能不知道,中國的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從規模上來說,都是世界第一。但是,我們卻一直面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生產出來的電送不出去,距離太遠了,就算送出去了,也因為電壓不夠而沒人要。
2010年,中國超過30%的風電場未接入電網,能源專家稱其為“垃圾電”。就拿甘肅2014年的數據來說,全省年度發電比用電多168億度,其中風力發電115億度。風力發出來的多的電,是不能存儲的,必須要及時用掉,但問題是周圍的幾個西北省份壓根不缺電。結果是甘肅風力發電原本可以發2000個小時以上,但是最后只發了1200小時,超過800小時的發電能力被白白浪費,發電的風車只能放在那兒停轉。
據公布的統計數據,中國2016年風力發電大幅上升30%,至2 410億千瓦時,但未得到使用的風電數量的增速更快,浪費的數量上升近50%,至500億千瓦時,這大體相當于希臘或保加利亞每年的總用電量。
而2010年到2015年,五年間被放棄的風力發電能力達到了1050億千瓦時,這個數字相當于三峽大壩和葛洲壩兩座水電站2015年全年的發電量。水電、太陽能發電也存在著類似的棄水棄光的情況。
大量清潔能源被放棄,原因是什么呢?因為生產這些清潔能源的地方,幾乎都在中國大地的西部地區,而中部和東部的發達地區,用電大省,想用這些電卻拿不到。
為什么拿不到?因為西部發電省份和東部用電地區的距離少說1000km,多的能到3000km以上。電在電纜里輸送是有損耗的,這么遠的送電距離,使得電能損耗巨大,就算送到了也達不到用電要求。這種能源分布上的不均衡,讓我們蒙受了巨大發展機會的損失。
傳統的高壓,超高壓電網是沒有辦法實現低成本,幾千公里輸電需求的。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個辦法,那就尋找更低損耗的輸電方式,要盡可能的提高電壓。
我們國家一直在關注這個問題,中國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用30年的苦心鉆研,終于搞出了一項殺手锏技術——特高壓輸電。中國的特高壓輸電技術全球領先,我們的特高壓的輸電能力是世界各國現有超高壓技術的四倍,而電能損耗不到2%。
當下的特高壓輸電最遠傳輸距離可達5000公里,這是什么概念?從拉薩到莫斯科也才3290公里,中國最西端新疆帕米爾高原到最東端的黑龍江也剛到5000公里。
正是有特高壓技術的加持,中國從2014年起,大型輸電項目密集上馬。到2015年的12月,青藏高原上最后一批沒有用上電的39800人也用上電了,這標志著中國再也沒有“無電人口”,中國正在織起一張巨大的電力互聯網。
目前國家電網已建成的22項特高壓工程,累計投資4300億元,正是這些項目的建設,使得到2019年中國清潔能源的利用率達到95%。更多的人用上了來自西部的水能、太陽能和風能,這也是為什么中國的居民用電價格能常年保持在5毛左右。
03中國宏圖,重塑世界能源格局
不僅是中國,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面臨著同樣的能源生產和能源需求不平衡的問題。能源豐富的地方往往不夠發達,而發達的地方一般都缺乏能源。
打開亞洲地圖,你會發現在中國的北面是風能和煤炭過剩的蒙古,南面是占亞洲人口1/5但缺電的東盟,西面是石油天然氣水電豐沛的中亞,東面是發達但對外能源依賴超過90%的日韓。
這種能源格局和中國的情況極其相似,所以特高壓能解決中國的問題,一樣也可以解決亞洲的問題。
目前,我們正在積極推動周邊亞洲四十多個國家通過特高壓技術,用統一電網連接在一起,徹底解決亞洲各國的能源浪費和緊缺的問題,打造亞洲的超級電網。
與此同時,有著“基建狂魔”之稱的中國工程師,已經在全球建設電力項目。在非洲,我們積極推動電能互聯網建設,讓北非的風面,中非的水電,南非的太陽能發電聯合運行,解決非洲企業和居民的用電問題,甚至幫助他們把非洲的電輸送到亞洲和歐洲。
利用特高壓技術,我們正在建設一張巨大的能源互聯網,它不僅能夠解決亞洲的能源難題,更是解決全球能源不均衡格局的最佳方案。
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建成能源互聯網,為了這個目標,中國提出了在全球建設“九縱九橫”世界能源互聯網的恢宏目標。該目標包括了亞歐非“四縱六橫”互聯通道、美洲“四縱三橫”和北極能源互聯通道。
根據目標規劃,2035年建成“五橫五縱”互聯通道,亞洲-歐洲-非洲率先實現跨洲聯網,全球跨洲跨區電力流2.8億千瓦。2050年,建成“七橫七縱”互聯通道,建成全球能源互聯網骨干網架,形成清潔能源全球開發、配置和使用新格局。2050年以后,加快推進建設北極能源互聯通道,促進北極清潔能源基地開發,使之成為能源接續基地。
依照投資估算,2018-2050年,全球能源互聯網總投資38萬億美元,其中電源投資27萬億美元,電網投資11萬億美元。至2050年,骨干網架新增輸電線路長度17.7萬公里,累計投資3900億美元。
如果計劃順利,我們將會徹底改變過去200年石油主宰的世界能源格局。當然,我們一定會面臨嚴峻的挑戰,因為石油依然是某些國家和財閥的生命,你死我活的零和思維依然是某些人的思考和行為方式。
但能源變革的歷史洪流已經不可阻擋,無國界的電能最終一定會代替有國界的石油和煤炭。這一次,是我們用世人驚嘆的胸懷和人類共同命運的格局,去擁抱世界,發起世界能源格局變革的最好時機,時代給了我們機會,時代給了中國機會。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