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光伏板追光逐日,成群的牦牛悠閑地吃草,板上產“綠電”、板下牧牦牛……這是四川省首個構網型儲能電站——四川阿壩紅原雅克光伏電站的景象。日前,該電站實現全容量并網投產,一幅“增綠生金”的風光畫卷在川西高原上鋪展開來。
該電站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占地面積8000畝,相當于784個標準足球場大小。項目在平均3600米海拔上建設76個光伏陣列區,設置1座220千伏升壓站并配置磷酸鐵鋰電池集裝箱儲能系統,總裝機規模達250兆瓦。
值得一提的是,該電站將儲能電池與光伏發電裝置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具有自動充放電功能的電網,在2小時內可充電或放電10萬千瓦時,以高效的電力調節效能提升電網安全穩定水平,實現更優發電性能。項目預計年發電量約4.5億千瓦時,與同等發電量的火電項目相比,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0萬噸,相當于年植樹2000萬棵。
該項目于2024年9月啟動建設,面對川西高原高寒缺氧、季節性凍土等極端環境,項目團隊掛圖作戰,僅用15天就打通20公里施工道路、架起約100米長鋼橋,為現場施工及物資運輸奠定基礎。
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是項目承建方。該公司項目部指揮長趙海龍介紹,施工高峰期,1500多名建設者同時作業,240多臺機器齊上陣。項目團隊突破高原高寒缺氧和凍土難題,采用“先引孔、后回填”施工工藝,20天完成15萬根光伏樁基施工,75天完成升壓站、儲能站全部施工任務。在光伏板鋪裝過程中,項目創新引進光伏機器人,將安裝效率提升4倍,僅用45天便完成200兆瓦光伏陣列區施工任務。
為實現“牧光互補”,整個發電場區設計全部符合放牧要求。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建設起高原草甸智能暖棚,養護1.8萬平方米被剝離的草甸。草甸存活率高達95%,最大限度減少了施工對高原草場的干擾。同時,考慮到當地牧民的放牧需求,支架最低點距地面2米,實現“板上發電、板下養殖”的綠色生態開發模式。“夏天的時候,在這兒放牛可好了,光伏板下好乘涼,牛兒也有了好去處。”紅原縣安曲鎮哈拉瑪村牧民扎西說。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