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凌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的沙漠里,飛手胡良桂操作無人機拉著初級導引線從185號鐵塔側的跨越架向南越過和若鐵路,到達184號鐵塔側的跨越架,隨著一根根封網主繩、一張張網片陸續通過鐵路上方,跨越鐵路封網工作順利完成。
等在塔下的建設者將初級導引線與二級導引繩連接,一根根導引繩陸續貫通。牽引機拖著大牽繩,將掛在走板上的6根導引線向北拉過和若鐵路,經過2.44公里的“跋涉”,于7月13日抵達188號鐵塔——和田—民豐—且末—若羌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實現全線貫通。
至此,我國最大的750千伏超高壓環網工程——新疆環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輸變電工程歷經15年建設正式“合龍”,進入投運倒計時。
新疆環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由9項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組成,分階段施工完成,工程共計9個變電站、1個開關站,線路總長度4197公里。
數萬名電網建設者在5000多個日夜與沙海搏斗,完成51處跨越,圍繞塔里木盆地“畫”了一個圓,將塔里木盆地圈在中間。
工程建設過程中共鋪設草方格48萬平方米,有效減緩了沙丘流動速度,起到固沙作用。同時,帶動周邊新能源產業發展壯大,以及光伏治沙等工程開發建設。光伏可作為風沙屏障,有效降低地表風速、減少風蝕,以新能源綠洲鎖緊黃沙。
工程環內面積達到53萬平方公里,建成后電網延伸涵蓋區域將達到106萬平方公里。“廣袤的覆蓋區域意味著工程能為更廣泛的地區提供穩定的電力支持,形成了全國最大的750千伏超高壓環網。”國網新疆經研院新型電力系統規劃研究中心主任辛超山說。
最后建設的和田—民豐—且末—若羌750千伏輸變電工程于2023年11月開工,動態投資47.36億元,新建民豐、且末2座750千伏變電站,擴建和田、若羌2座變電站,建設750千伏線路900公里、鐵塔1891基,超過一半線路在沙漠腹地,創造了全國沙漠路徑最長輸變電工程、全國單程線路路徑最長超高壓工程等紀錄。
環網工程幾乎沿著“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進行,在沙漠里豎起一座鐵塔有多難呢?
要把塔材運進去就不容易。“沙丘平均高度超過50米,只能全線修路,先推平沙丘,墊上土工布,再鋪上石頭,車才進得去。”且末—若羌750千伏線路工程施工一標項目經理李紹偉說,僅且末—若羌段就有21公里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修20多公里運輸道路就花了兩個月時間,用了2.9萬多立方米石頭。
更難的是開挖塔基。“板式基礎施工中,剛挖開的塔基轉眼間就會被流動的沙子填埋。”李紹偉說,一挖就塌,只能一邊挖一邊快速用沙袋、擋沙板進行支護,然后快速澆筑。在灌注樁基礎施工中,建設者們使用反循環鉆機一邊往地下鉆孔一邊添加膨潤土形成泥漿護壁,鉆孔完成后放置鋼筋籠,然后再進行基礎澆筑。
除了沙漠,鐵塔還得“爬”上昆侖山,和田—民豐段線路有58公里在山區,其中19公里位于海拔1800—2500米之間的昆侖山脈。同樣面臨運輸難題,建設者們把“路”修到了“天上”——近3000噸混凝土和塔材通過20多條索道順利到達山上。
和在沙漠里挖塔基的高度機械化不同,昆侖山上根本沒有機械,只能靠人工開挖。在難度最大的地方,兩個人用風鎬挖一個12米深、直徑1.2米到2.2米不等的深坑,需要15天左右。“工期緊張,只能靠增加人力來彌補。”和田—民豐—且末—若羌750千伏輸變電線路工程業主項目副經理王伽說。
期待工程盡快投運的人不少,昂立民豐光伏1電站站長何龍就是其一。“我們電站2014年投運,但受限于送出能力和消納問題,利用率比較低。”何龍說,等這項大工程投運后,棄光損失將大大減少。
“一邊是新能源發電企業的電消納不掉,一邊是經濟發展電力動能不足,很多企業無法落地,民豐縣礦產資源開發也受到限制,根本原因其實是‘路’太窄,更多的電沒地方‘走’。”民豐縣商務和工業信息化局副局長袁釗說,等工程投運后,“大路”通暢,將大幅提升民豐縣招商引資優勢。
國家電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統計,2024年南疆全社會用電量736.99億千瓦時,比2010年提高了約6倍,預計2025年南疆最大用電負荷將超過1400萬千瓦。“這個工程對南疆來說就是一場‘及時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政協黨組書記、副主席迪里夏提說。據測算,工程投運后可帶動產業投資超過283億元,提供就業崗位超過8000個。
“工程建成后將新增新能源接納能力800萬千瓦,能帶動南疆5000萬千瓦新能源發展。”辛超山表示,這會有效緩解南疆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的接網瓶頸問題,支撐南疆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促進能源轉型升級。
工程的建設將推動新疆電網加速形成“內供七環網、外送五通道”的主網架結構,既打通了內部供電“最后一公里”,又串聯起外送通道“主動脈”。“將有力支撐新疆綠色能源外送,加速新疆能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換,服務全國電力保供大局。”辛超山說。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新疆環塔里木盆地,輸變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