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全國第二大的海域面積、全國首位的大陸海岸線長度、全國第三的海島數量的廣東,不僅擁有繁榮的陸域經濟,其海洋資源更是得天獨厚。
藍色海洋“催生了”綠色能源。從珠江口到湛江灣,海上風機宛如白色巨人迎風轉動,彰顯著廣東海洋經濟的實力與底氣。
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表示,2024年,新能源產業已成為廣東第九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其中,海上風電總裝機規模突破1200萬千瓦,躍居全國第一,助力廣東新能源產業順利邁入“萬億級”行列。
“再造海上新廣東”綠色能源篇章這一卷,正在徐徐展開。
技術驅動,創新突破工程與成本邊界
在陽江以南,廣東華電福新陽江海上風電有限公司建設的陽江青洲三海上風電場,創下國內近海深水區海上風電項目“離岸最遠、水深最深、總裝機規模最大”三項紀錄,填補了近海深水區“零碳”能源開發的空白。
在汕頭,國內首個風電臨海試驗基地第3號、4號風機試驗機位順利建成,單機測試容量最大達24兆瓦,居世界第一,對于支撐大兆瓦風電機組并網測試與型式認證,保障海上風電機組入網質量及電網安全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
深耕藍色國土,廣東正以開拓者的姿態,向海圖強。這片蘊藏著無限潛能的蔚藍疆域,成為其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沿陣地。核心驅動力,正是澎湃不息的技術創新浪潮。
葉片劃破長空,將呼嘯的海風源源不斷地轉化為清潔電力。這壯觀的“海上風電走廊”,正是廣東依托大容量風機研發、超遠距離柔性直流輸電、智能運維平臺等尖端技術結出的碩果。從淺海向深遠海進軍的征程中,漂浮式風電、海洋能綜合利用等前沿探索正不斷突破工程與成本的邊界,拓展著能源開發的疆域。
技術創新不僅體現在“硬件”的革新,更貫穿于全鏈條的“軟實力”提升。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孿生技術深度融入風場規劃、建設與運營,構建起“智慧風場”,實現精準預測、高效運維與安全保障。同時,新型儲能技術的攻關與應用,如同為海上綠電裝上了“穩定器”,有效平抑波動,提升電網消納能力,讓每一度海風之電都更可靠、更高效。
產業聯動,打造“新能源+”立體生態圈
在珠海桂山,亞洲首個工業級海上風電制氫示范項目實現穩定產氫,我國首臺超100千瓦氣動式海浪發電裝備“華清號”成功下水,兆瓦級潮流能發電機組“奮進號”累計并網發電量超450萬千瓦時。
在陽江,廣東電網聚焦未來大規模海上風電基地接入等難題,開展全域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打造陽江市海上風電和儲能示范區,實現了國內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并網,構建了大規模海上風電高效開發和集中送出的“廣東方案”,助力陽江清潔能源產業蓬勃發展。
在汕尾海域,全球規模最大的抗臺風型風漁融合平臺——中廣核“伏羲一號”正高效運轉。該平臺集成風力發電、光伏系統、儲能裝置及新能源制氫實驗設備,實現能源100%綠色自給,開創“海上風電+漁業養殖”立體用海新模式,為海上風電產業拓展出突破性發展路徑。
一個又一個堅實的產業聯動案例描繪出廣東海洋強省畫卷。廣東正以全產業鏈聯動重塑綠色能源發展格局:上游依托高端裝備制造集群,打造風電整機、光伏組件、儲能電池等千億級生產基地;中游通過“風光核儲氫”多能互補體系,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能源走廊;下游聯動數字經濟、綠色交通、現代農業等產業,構建“新能源+”應用生態圈。
政策加持,勾勒海洋綠能高質量發展藍圖
如果說實踐案例是廣東海洋綠色能源的實力,那么頂層設計,就是廣東海洋綠色能源的堅實決心。
早在2018年,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就率先印發全省海上風電發展規劃,規劃期至2030年,前瞻性為廣東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筑牢根基。
2021年,廣東印發《促進海上風電有序開發和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要基本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風電全產業鏈體系。2022年,廣東出臺海上風電項目補貼實施方案,助力海上風電由電價補貼向平價上網平穩過渡。2023年,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廣東省能源局等多部門聯合印發《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規模化開發海上風電,做大做強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業,加快形成高端裝備制造基地。
今年,《廣東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行動計劃》提出,引導和支持汕頭、汕尾、中山、陽江、揭陽海上風電產業基地規模化錯位發展,進一步細化了廣東海上風電的發展藍圖。7月1日起,廣東首部關于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廣東省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正式施行,更是讓廣東海洋經濟發展道路愈發清晰。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