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半年報率先交出了外貿這一成績單。
此前4月14日海關總署發言人在介紹中國出口形勢時曾表示:“天塌不下來”。今天,海關總署用一組數據證明:天不僅沒塌,還有新突破。
海關總署7月14日發布數據顯示,上半年出口規模歷史同期首次突破13萬億元,同比實現7.2%的較快增長。
進入6月份,進出口、出口、進口三項指標同比全部實現正增長,而且增速都在回升。
具體看,6月份進出口規模3.85萬億元,增長5.2%,規模是歷史上月度進出口的第二高位。其中,出口2.34萬億元,增長7.2%,較5月上升0.9個百分點。
6月份出口增速加快,給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帶來重要提振。
外部環境風高浪急,中國出口為何能逆勢增長?
形象來說,做出口就像開船,風大的時候拼的不是速度,是穩當。
中國出口這艘船,既裝著能抗風浪的“壓艙石”——完整的產業鏈,又裝著能借風的“新帆”——不斷升級的技術,再加上航線越走越寬——多元的市場布局,就算遇到點急浪,也能穩穩當當往前開。
完備的產業體系讓出口有足夠的底氣。
中國是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十四五”以來每年制造業增加值都超過30萬億元,連續15年穩坐全球制造業“頭把交椅”,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
在全球供應鏈面臨沖擊時,中國產業鏈的自我修復能力和替代能力得到充分體現,為出口穩定增長提供了堅實基礎。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讓出口有足夠的競爭力。
上半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9.2%,連續9個月保持增長。其中,高端機床、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出口增速都超過兩成,儀器儀表出口增長14.7%。
中國產品的創新底色更加鮮明,越來越多的企業緊跟國際市場需求變化,“量體裁衣”提供差異化、定制化產品。如,對供電緊張地區,針對性研發了太陽能(4.590, 0.03, 0.66%)充電手機;對沙漠地貌較多的地區,推出了防沙塵、耐高溫的發動機,得到了海外客戶的點贊和好評。
外貿“朋友圈”擴容讓出口有足夠的靈活性。
面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中國不斷擴大“朋友圈”,拉緊經貿合作紐帶,大力提振企業信心,共同應對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
上半年,中國對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實現增長,貿易規模超過500億元的伙伴數量達到61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個。
2025年7月14日,上海港外貿碼頭出口集裝箱堆積如山。
在對歐盟、日本、英國等傳統市場實現增長的同時,新興市場貢獻了更多的增量。上半年對非洲進出口1.18萬億元,增長14.4%;對中亞進出口3572億元,增長13.8%。
總結一句話,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國出口在總量增長、質量提升的基礎上,實現了變量可控。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對三里河表示,中國積極果斷統籌國際經貿斗爭與國內經濟發展,各地強化對外貿企業的財政金融政策支持,雖然中國對美出口增速下行,但憑借產品強大的競爭力、市場的多元化,外貿保持較強韌性。
近期多個國際組織下調了2025年全球貿易增速,全球貿易這盤棋不好下,但中國走出了自己的節奏和步調。
中國工廠、中國商家應變求新,正用自己的方式把“中國制造”的招牌擦得更亮。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