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底,經省政府同意,省能源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全省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到2026年全省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基本形成產業布局合理、協調互補發展的產業鏈,主機年產能達到1000萬千瓦。
就此,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以“風電裝備制造產業發展趨勢與貴州發展機遇”為題,日前專訪了省能源局新能源處副處長羅春林。
記者:請介紹下貴州風電產業的發展現狀及相關規劃。
羅春林:貴州積極落實國家有關風電等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政策要求,大力支持風電產業發展,結合貴州實際情況,印發了《貴州省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省能源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新能源項目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等,強化項目“年度計劃、核準備案、開工建設、建成投運”全鏈條管理服務和政策支持,指導企業按照安全生產、生態保護和規定時限等要求推進項目建設。
截至今年5月,全省累計建成風電裝機894萬千瓦,今年1至5月新增146萬千瓦,“十四五”期間累計新增風電裝機344萬千瓦,相比2020年底增長62.5%;目前在建852萬千瓦,預計2025年底累計超1000萬千瓦,綠電占比達到30%。
“十五五”期間,貴州將按照國家有關新能源上網市場化改革要求,全面推進落實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積極指導項目規范有序建設,提升產業鏈“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力爭到2030年累計超2000萬千瓦,綠電占比達到40%,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
記者:貴州風電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如何?
羅春林:結合風電產業發展實際,從2023年開始,貴州積極引進東方電氣、明陽智能、三一重能、中車株洲、上海電氣等國內先進風機主機制造企業在黔落地建廠。2024年年初,首個風機主機廠投產,貴州實現了風機主機裝備制造零的突破。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東方電氣修文、明陽丹寨、三一湄潭、中車株洲貴安等4個主機廠,年產能600萬千瓦;建成上海電氣龍里葉片廠,年產能240臺/套;建成保龍威寧、水電八局貴定、武漢華電平壩、武漢華電花溪等5個塔筒廠,年產能750臺/套,產業鏈建設布局初見成效。
目前,在建主機廠有威寧、黔西、萬山、龍里等4個,預計下半年將建成投產;在建塔筒廠有鐘山塔筒制造、普定混塔制造2個。
當前,貴州風電裝備產能基本與風電項目建設需求相匹配,后續產業發展將考慮實際需求,將按照全省“一盤棋”的原則,因地制宜、特色發展,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交通條件等,加強區域合作,避免同質化競爭。
記者:省能源局在推動風電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上有什么具體措施?
羅春林:2024年下半年,我們對全省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進行摸底調研,建立產業“一圖三清單”,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并開展產業推進會、產銷對接會等,努力推動我省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強鏈、補鏈、延鏈發展。
今年上半年,經省政府同意,省能源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全省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組織召開貴州省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并舉辦了以“好品質、可信賴、共創未來”為主題的貴州新能源產銷對接會。
省能源局新能源處將繼續從三個方面落實相關措施,推動風電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優化產業布局“強鏈”。立足我省現有投資建設項目和產業基礎,布局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鼓勵風電主機企業就近配套建設葉片廠和塔筒廠,提高產業集聚度,實現規模化發展。
強化產業配套“補鏈”。大力培育龍頭“鏈主”企業,積極引進關鍵零部件生產企業,按照風電產業和風電裝備制造產業“一圖三清單”,推動“整機+零部件”協同發展。
積極開拓市場“延鏈”。引導風電裝備制造企業與風力發電企業深化合作,加強產銷對接,引導項目、裝備、投資深化合作,提升我省風電裝備制造產業整體實力和市場占有率。
為確保風電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我省將抓好國家大力推動風電等新能源發展機遇,加快推進明陽智能丹寨、上海電氣龍里等風電裝備產業園規模化、基地化發展。同時,鼓勵裝備制造企業深耕省內市場,并利用貴州區位優勢“走出去”,積極開拓周邊市場。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