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陜西西咸新區秦創原·氫合灣內,2025氫能專精特新創業大賽激戰正酣。來自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盛世盈創氫能科技(陜西)有限公司等17支隊伍的科研團隊同堂競技,角逐氫能場景仿真技術應用賽十強。
“本屆賽事應勢升級,匯聚‘政產學研用金’資源,設立創新創業與技術攻堅雙賽道,協同科技鏈、產業鏈、金融鏈,加速氫能技術轉化與產業升級,持續打造國家級氫能創新對接平臺。”中國氫能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教授李星國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這是該國家級賽事第二次落戶陜西。賽事的持續落地,映射出陜西氫能產業的崛起態勢:全省已集聚超百家氫能企業,覆蓋制儲運加用全鏈條,今年全產業鏈產值預計突破40億元大關。
技術破壁驅動應用落地
在秦創原·氫合灣的潔凈車間里,氫燃料電池電堆正在全自動生產線上流轉。陜西旭氫時代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監代一幫指向剛下線的產品說:“這些氫燃料電池電堆曾是國外壟斷的‘重卡心臟’,隨著國內氫能產業崛起,已經基本實現了從材料、研發到生產的自主可控,旭氫時代先行先試,聯合西安交通大學陶文銓院士團隊于2023年8月發布了陜西首臺套氫燃料電池電堆,填補了陜西省氫燃料電池生產的空白。”
2025年,企業再度攜手西安交通大學陶文銓院士團隊聯合開展大功率車用氫燃料電池技術攻關,設計研發單堆功率150千瓦的氫燃料電池電堆,產品預計年內發布,電堆性能達到國內領先。如今,這條西北首條全自動氫燃料電池電堆生產線已經升級到了第三代,產線滿產產能可達2000臺套,最高產值可達3億元/年左右,為1000輛氫能重卡供應核心部件。
技術突破在儲運環節同樣顯著。陜西氫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內,技術人員正在調試有機液態儲氫裝置。“傳統高壓儲運每公斤成本23.3元,我們的技術可壓至11元內。”該公司董事長、西安交通大學化工學院副研究員王斌向記者闡釋著創新技術,該技術通過化學反應將氫氣“鎖”入有機液體,實現常溫常壓安全運輸。其年產2000噸的有機氫載體工廠今年已經投產,為綠氫普及掃除關鍵障礙。
凌晨的韓城龍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區,一輛輛氫能重卡滿載貨物駛離園區,它們將沿著“韓城—渭南—西安”氫能走廊駛向200公里外的西安,日均運輸量超20萬噸。在渭南蒲城,藍色的氫能源公交車穿梭于大街小巷,在這條陜西省首條氫能源公交線路上,氫能源公交車15分鐘就能加滿20公斤氫氣,百公里耗氫僅4.5公斤。在西咸新區茯茶鎮景區,游客騎著氫能助力車游覽景區,換氫瓶只需10秒,續航超80公里。
為了推動氫能技術有序發展,陜西省2023年成立氫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西安市2024年成立氫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統籌產業鏈技術資源、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加速推動氫能應用場景落地。
依據《陜西省“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到2025年,陜西將初步建立較為完整的供應鏈和產業體系,綠氫裝備、氫氣儲運裝備等環節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氫能全產業鏈規模達1000億元以上。到2030年,陜西將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和綠氫制備及供應體系,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化應用,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
產業協同共建發展生態
今年7月初,由陜西氫能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西氫能)參與的西安交大-陜西氫能-塞爾維亞文查所氫能國際聯合實驗室正式啟動,將圍繞新型儲氫材料、AI輔助氫能材料設計與制備、氫能和可再生能源系統等主題開展合作研究。
在陜西榆林高新區榆橫工業區氫能裝備制造園內,記者看到,由陜西氫能牽頭的氫能裝備制造項目正在推進中。依托榆林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陜西氫能這一全國首個省級國有氫能產業平臺,計劃在園區建設從制氫、儲氫、加氫到氫能應用的完整產業鏈。
依據產業規劃,陜西將打造“一核引領,兩軸聯通,三心支撐”的氫能發展格局。“一核引領”就是依托西咸新區打造陜西省燃料電池產業核心區,加快引進氫燃料電池頭部企業,打造氫燃料電池系統及關鍵零部件、核心材料研發和裝備制造高地。“兩軸聯通”是打造榆林-延安-西安、西安-渭南-韓城兩條城際氫能廊道,聯通陜北、關中地區氫能消費中心和供應中心,建設榆林、西安、渭南互為支撐的氫能產業集群。“三心支撐”是打造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氫能裝備研發制造中心,以榆林為核心的氫能重卡裝備制造及陜北氫能供應和應用中心,以渭南為核心的關中氫能供應及應用中心。
截至目前,西咸新區引入、培育氫能企業87家,其中上游制儲加氫技術及裝備42家,中游氫燃料電池及配套18家,下游運用及測試27家,企業總數占陜西省半數以上。“為渭南、韓城開展氫源保障協同,與商洛探索利用新能源就地制氫,我們依托完整的氫能全產業鏈發展形態,協同全省拓展多維度的氫能應用場景。”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副主任徐霄龍對記者說。
政策體系也在同步完善中。陜西首支8.1億元綠色能源產業基金為氫能產業注入活力,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牽頭制定《西安市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西咸新區在陜西省率先發布《西咸新區加氫站規劃建設運行管理辦法(暫行)》……多方合力推動著陜西氫能產業鏈的齒輪緊密咬合在一起。
預計到2025年,陜西省將建成一條貫通技術創新與場景應用的綠色產業鏈,其中,高純氫產能將達5萬噸/年,完成省內首個綠氫項目建設,全省氫能企業達200家以上,推動燃料電池系統/電堆等氫能產業核心零部件產值達10億元。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