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國際石油市場,“頁巖氣革命”繼續推動世界能源格局變革,進一步影響地緣政治,催生了亞洲天然氣溢價、俄羅斯能源向東看,以及美國化工業、制造業和整體經濟的復蘇等眾多事件。與此同時,國際石油市場本身的突發事件也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1 “頁巖氣革命”持續影響能源格局
2013年,美國繼續著神話般的“頁巖氣革命”。2013年,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認為,世界范圍(美國和另外41個國家)的頁巖氣儲量為7299萬億立方英尺(1立方英尺=0.0283168立方米)。2012年美國頁巖氣產量已達2480億立方米。估計到本世紀30年代,頁巖氣將占到美國天然氣產量的50%以上。
今天的美國已不需要進口任何LNG,每年因此省下1000億美元進口費用。按當前價格計算,美國石油產量增加也減少了1000億美元進口費用。此外,這場非常規能源革命還支持了200多萬個工作崗位。
其對全球影響也很巨大,大部分全球新LNG產能都在美國。如今,美國市場上充斥著廉價的國產天然氣,其中,一部分LNG出口至歐洲,給俄羅斯和挪威等傳統出口國帶來了意料之外的競爭。
延伸閱讀:
“頁巖氣革命”刺激了美國制造業復蘇。化工廠和鋼鐵廠等能源密集型企業的能源成本一般占到總成本的10%以上。如果能讓天然氣價格降低到全球能源成本的1/3,這會讓很多美國企業有動力將工廠從海外搬回美國,在原材料的運輸、包裝、分配領域創造更多工作崗位。
與此同時,傳統油氣出口國收益大幅下跌,地緣政治實力遭到削弱。長期看,包括沙特、委內瑞拉在內的主要歐佩克國家中長期石油出口價可能會下降,伊朗從事能源外交的能力被削弱,美國將會在決定全球能源供應和價格方面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到2040年,俄羅斯在歐洲天然氣市場所占的份額可能會從2009年的27%下跌到13%,從而使得歐洲減少對俄的依賴,將關注點更多轉向美國。
2 頁巖油助力美國成全球最大石油供應國
根據美國能源顧問公司PIRA數據,2013年,美國已取代沙特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這是頁巖油革命帶動美國石油業的最新里程碑。
PIRA10月15日公布,包括液化天然氣和生物燃料在內,美國的液態油日產自2009年以來激增320萬桶,因頁巖油產出大增引發史上第二大產油高潮。PIRA預測,美國液態油日產出2013年應有1210萬桶,超越去年的首位石油供應國沙特。PIRA對液態油的定義范圍廣泛,包括原油、凝析油、天然氣液和生物燃料等。若單以原油日產量計算,美國仍落后沙特和俄羅斯300萬桶。
新數據顯示,美國11月份石油日產量創25年來新高,平均日產量增加到了800多萬桶。
延伸閱讀:
國際能源署10月16日表示,到2020年美國有望成為全球能效最高的發達國家之一。國際能源署稱,根據預測,到2020年美國可能會建立起全球最廣泛的家用電器與設備強制能效標準體系、全球最大的能源服務產業以及與歐盟和日本相當的汽車能效標準。
能效政策和項目的開展將使美國在2020年節約近3000萬億瓦時的能源,而2011年節約的能源還不到1000萬億瓦時,再加上美國國內石油產量的飆升,到2020年美國石油進口量有望減少近一半。
3 國際天然氣市場形成“亞洲溢價”
2013年,美國頁巖氣產量大幅增長后,亞洲市場氣價遠遠高于北美和歐洲,形成了天然氣市場的“亞洲溢價”。由于頁巖氣產量大幅增長,北美地區天然氣價格明顯下降。特別是2010年以來,原本趨同的國際天然氣市場價格出現區域市場價格相對獨立的特征。美洲地區、歐洲地區及亞太地區世界三大天然氣市場價格存在明顯差異,其中“亞洲溢價”尤為突出。
以今年10月的價格為例,美國天然氣現貨價約3.5美元/百萬英熱單位,歐洲天然氣現貨價與液化天然氣價格幾乎持平,為11至12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亞洲的液化天然氣價格則高達16美元/百萬英熱單位。
延伸閱讀:
所謂“溢價”,是比正常競爭條件下所確定的市場價格高出的價格。“亞洲溢價”之所以形成,主要原因在于亞洲液化天然氣定價大多與石油掛鉤,隨著石油價格在波動中不斷攀高,帶動亞洲天然氣價格也隨之上漲。天然氣市場“亞洲溢價”折射出亞洲天然氣進口國在國際天然氣定價權中缺乏話語權的現狀。
4 巴西里貝拉油田產量共享模式招標
12月2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巴西總統羅塞夫主持了里貝拉深海油田開采合同的簽字儀式。今年10月21日,在巴西政府組織的招標活動中,由巴西石油公司、荷蘭殼牌、法國道達爾以及中石油、中海油組成的國際財團作為唯一投標方中標,獲得了有效期為35年的開采權。其中,中國石油與中海油各占有10%的股權。據估算,里貝拉油田可采量為80億至120億桶,為本世紀勘探發現之最。合同規定勘探期限4年,開發期限為35年,簽約定金為150億雷亞爾(約合60億美元)。
延伸閱讀:
這是巴西第一次采用產量共享模式,替代以往的租借地模式。產量共享模式是指甲方設定一個產量目標,超過目標部分雙方分成。這意味著愿意向政府出讓最多利潤的石油公司將會獲得這一區塊。長期以來,拉美地區的油氣資源一直由美國的跨國公司掌握。拉美國家政治精英也熱衷于與美歐能源跨國公司合作。隨著拉美國家的民族獨立意識增加,尤其在經歷近20年的經濟發展后,掌握本國能源和能源市場多樣化已經成為拉美多國政府戰略決策的基礎考量。
5 中國石油消費遞增能源需求逐年增長
路透社10月13日報道,美國能源信息局近日發表報告稱,數十年來的經濟快速發展使中國在2013年9月坐上了油氣進口領域的頭把交椅。
報道稱,美國政府估算,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凈進口國。在中國能源需求持續增加的同時,頁巖油革命導致美國原油進口量顯著下降。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發布的報告顯示,9月美國日均石油消費與國內產量差額為每天624萬桶,同期中國的差額為每天630萬桶。
過去5年里,美國的原油消費量下降了約4%,今年降至每天1870萬桶,主要原因是汽車燃油經濟性上升,和美國減少了對車輛使用。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對于能源的需求也逐年增加。截至2012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已達36.2億噸標準煤,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
延伸閱讀:
這樣的變化很可能會進一步鞏固中國在石油市場的地位,而東亞地區也在全球貿易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2013年年初以來,中國對海外油氣供給越來越強的依賴已導致從一些中東國家的原油進口量同比躍升30%以上。依賴性增強意味著中國必須在中東等地的國際安全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