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荷蘭特溫特大學、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納米科學和技術研究所與美國康奈爾大學成功開發出由鈦酸鍶制成的70納米厚的柔性電子納米材料。事實證明,雖然柔性電子效應很弱,但是材料制作得越薄,柔性電子效應就會越顯著。研究成果日前在《自然·納米技術》雜志上發表。
柔性電子納米材料基本上是一種新型壓電材料,這種結晶材料可以將電能轉換成壓力,反之亦然。壓電材料有一些不足之處——它們含有造成環境和健康風險的鉛,并且隨著材料變薄,壓電效應將會降低。
自從19世紀60年代起,物理學家就認為柔性電子效應可能存在,這種效應允許非壓電材料擁有壓電性能,然而當時的生產方法不適用于生產這種材料。
據研究人員介紹,他們最終可以制造只有幾個原子層厚的柔性電子材料,它會有各種各樣的有趣的應用。例如,其可用來制作檢測分子的傳感器,若分子落在振動傳感器上,使傳感器重量略微增加,而稍稍減緩它的振動,減少的頻率就可以很容易地用柔性電子效應測量。此外,柔性電子材料可用于一些特殊設備,例如心臟起搏器或者植入人體內部的耳蝸,這些設備需要定期的電力供應,但不易供電。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