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創“沙子熱力電池”項目
即將落地
“鄂爾多斯沙”化身巨無霸“熱能儲備器”
▲“沙子熱力電池”中試項目現場 苑雪璐 攝
在準格爾旗大路工業園的鄂爾多斯實驗室中試基地,3個高達3米的銀色罐體,在陽光下泛著金屬光澤,管道網絡如血管般延伸,將加熱、儲熱、放熱三個環節緊密串聯……
白天的陽光能不能留到晚上用?“風光無限好”怎樣變成“隨用隨取”的能源?煤化工的“煤爐子”如何吃上“清潔餐”?……這些儲能難題,由“鄂爾多斯沙”給出答案——近日,由清華大學與鄂爾多斯實驗室聯合研發的國內首創“沙子熱力電池”中試裝置實現了全流程貫通運行,捧出全國首個沙子儲能的“能源金罐”。
▲“沙子熱力電池”中試項目模擬圖
“‘沙子熱力電池’這一技術,就像給新能源打造了一座‘高溫能量銀行’,當風電光伏富余時,通過電加熱器將沙粒加熱至600℃-1500℃,使高溫熱能存入‘金庫’;需用時,‘熱能取款機’就能按需兌付工業蒸汽或電能,讓綠電像現金一樣隨取隨用。”28歲的鄂爾多斯實驗室科研人員王澤眾形象比喻,這位2023年從中國礦業大學畢業的小伙兒,放棄了一線城市的工作機會,成為該技術中試階段的首批參與者。
來自“鄂爾多斯沙”的超能力,讓綠電儲能“芯”潮澎湃。在鄂爾多斯實驗室,一組對比過的數據,徹底改寫了儲能技術的成本曲線。“沙子熱力電池”儲能介質成本低于10元/千瓦時,系統投資成本不足25萬元/兆瓦時;而傳統的熔鹽介質成本約為30-120元/千瓦時,系統投資成本在35至65萬元/兆瓦時之間,“用熔鹽建個百兆瓦級儲能站,介質成本要上千萬;換成沙子,可能連百萬都不到。”王澤眾的對比,讓“沙子熱力電池”的成本優勢更加凸顯。
別看“沙子熱力電池”“便宜”,但絕對“好用”。即使在極端條件下,沙粒儲能介質也能保持高效的能量轉換和儲存能力,儲-放熱循環效率超90%,此外,沙子熱力電池還具備出色的環保性能,可有效突破可再生能源波動性、不穩定性與工業用能連續穩定之間的矛盾,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消納,讓綠電得以真正替代化石能源應用于工業過程中,且全生命周期內無碳排放,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持。
穩定性強更是“沙子熱力電池”的“必殺技”。“傳統熔鹽儲能像塊玻璃。”王澤眾指著對比圖解釋,“熔鹽在200℃以下會凝固,560℃以上會分解;沙子儲能則是‘橡膠’,從常溫到1500℃都能穩定工作,既不怕凍也不怕熱。”
從實驗室到中試基地,再到工業現場,“沙芯”的“就業藍圖”正在徐徐繪就——
位于鄂爾多斯蒙蘇經濟開發區的內蒙古百川光熱科技有限公司,即將與鄂爾多斯實驗室簽訂合作意向合同,在污水處理等項目中投入沙子儲能技術。“以前我們用天然氣產蒸汽,一噸成本約240元;如果用上沙子儲能的技術,以綠電替代天然氣的話,整個項目的經濟性和環保性都將得到大幅提升。”企業管理中心副總曾勇指著車間里的蒸汽管道說,百川光熱對沙子儲能技術翹首以盼。目前,團隊已完成百兆瓦時級示范裝置工藝包的設計,正與當地多家工業企業洽談落地。
這只是沙子儲能技術應用的冰山一角。在實驗室的沙盤模型前,鄂爾多斯實驗室主任魏飛勾勒出“沙子熱力電池”應用場景:在杭錦旗的風電基地,它是左手連風光,右手接工廠的“超級中介”,能就近消納綠電,讓“鄂爾多斯風光”變身“鄂爾多斯綠電”;在東勝區的居民小區,它是“時間轉換器”,能將白天的陽光照亮夜晚,夏天的風能溫暖寒冬,實現用電低谷儲熱,高峰時段集中供暖;在達拉特旗的工業園區,它是“清潔儲能器”,能為煤化工、冶金等高耗能產業提供零碳蒸汽,推動產業升級;在鄂托克前旗,它是“能量調度師”,與農業大棚結合,利用余熱為溫室供暖,形成“農牧業+儲能”的綠色協同體……
更令人期待的是沙電池的“朋友圈”還在跨界融合。“我們正在探索與甲烷裂解制氫、生物質氣化技術的耦合。”魏飛指著電腦里的模擬圖,“未來的能源系統可能像個‘能量超市’,風光電存進‘沙電池’,多余熱能用來制氫,氫氣又能回補電網,所有環節都圍繞零碳轉。”
在實驗室的材料庫里,記者還發現了另一批“特殊儲熱介質”——黑色的煤矸石顆粒。這是我們的“第二方案”,王澤眾解釋,“鄂爾多斯每年產生超億噸煤矸石,堆成山的固廢其實富含二氧化硅和氧化鋁,正好能做儲熱材料。”目前,團隊正在進行煤矸石基儲熱材料的定向合成相關研發工作,未來的沙電池,可能既吃“沙漠糧”,也吃“工業渣”。
夕陽西下,中試裝置的影子被拉得很長。風過處,沙粒仍在輕輕躍動,它們不再是生態的負擔,而是鄂爾多斯市以科創能力落實“雙碳”目標、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鮮活注腳。來自金色沙粒的“新能量”,即將為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中國提供全新的“鄂爾多斯動力”。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