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內蒙古扎魯特草原,牛羊出圈的鈴鐺清脆悠揚。又到了每年放牧的季節,牧民巴特爾的氈房與往年不同,今年氈房里亮著暖黃的燈光,角落的電冰箱輕聲運轉,電磁爐上煮著熱乎乎的奶茶—— 曾經夏季轉場只能遮風擋雨的牧鋪,如今更像一個溫暖的小家了。
這幅蒙古族古老游牧生活與現代科技交融的場景,源于2024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實施的偏遠農牧戶新能源通電工程。自治區黨委始終把牧民們的幸福放在心上,這項工程是服務邊疆,溫暖民生的生動寫照。內蒙古通遼市深入貫徹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能源工作既抓服務國家戰略的大項目,也要讓普通的牧民在現代化路上不掉隊,不只有戈壁上壯闊的風電光伏基地,也有氈房里的綠色能源,順著草原的風光,進入每個牧民的生活。
牧民巴特爾清楚記得,“往年夏天牧鋪沒有電,晚上也沒有燈,做飯就得撿柴火燒,要不就帶個煤氣罐,飯菜也沒法保存,人喝水都只能從蘇木上帶過來,牛羊自己找水喝,手機信號也不好,可麻煩了。”今年有了電,巴特爾打了口井,打開潛水泵,他和牛羊就都有水喝了。做飯用上電磁爐,一會兒就能燒開奶茶,吃不完的手把肉放進冰箱,兩三天拿出來還是新鮮的。最讓他舒心的是裝了信號放大器,手機信號滿格,能隨時給家里人報平安,他打算明年暑假帶孩子出來放牧。
牧民其其格笑著說:“原來有個小柴油發電機,只有著急時候才打開,而且聲大得像打雷,牛羊聽見都跑了”,她指著轉動的風機和光伏,“你看這太陽能、風車多安靜,沒了嘟嘟聲,還不冒煙嗆人”。
扎魯特旗的牧鋪多是夏季放牧的臨時居所,牧民們逐水草而居,傳統電網難以覆蓋。為了讓這 “民生電” 真正扎根草原,通遼市能源局按照市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組織扎魯特旗發改委、蒙能集團為1271戶牧民安裝戶用的風電、光伏系統,費用由自治區承擔 70%、盟市承擔 15%、個人只需承擔 15%,大大緩解了牧民和旗縣的資金壓力 。
技術人員騎著摩托車跑遍每個牧鋪,手把手教牧民操作設備;蘇木達(鎮長)每次走訪牧民都要問問好用不用,有沒有問題,成了兼職售后員。這小小的新能源設備,承載著各級黨委對牧民朋友們的承諾 —— 民生要暖,發展要快,傳統要守,現代要融。
馬鞍旁的光伏板還在收集陽光,風機的葉片伴著馬蹄聲輕輕在轉,游牧的腳步踏過千年草場,身后是傳統的根,眼前是現代的光。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引領下,綠色能源已經來到了草原深處最需要的地方,送到了牧民淳樸的笑臉上。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