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風電頭條從外媒獲悉,能源轉型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報告,題為《電力系統轉型:在可再生能源占比較高的系統中提供具有競爭力和韌性的電力》。
報告指出,以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為主導的全球電力系統能夠可靠地提供電力,其成本與全球大多數地區目前基于化石燃料的電力系統相當,甚至更低。
預計在脫碳能源體系中,電力將占全球最終能源消耗的70%,而目前這一比例約為20%。
全球電力總需求可能增長兩倍,到2050年將達到90,000 TWh,而目前僅為30,000 TWh,而新增發電量將主要來自風能和太陽能。
報告預測:高容量風電和太陽能系統可以與目前的批發價格和電網成本競爭。
到2050年,陽光地帶國家的發電成本可能會下降一半以上,降至每兆瓦時30至40美元。依賴風電的國家(例如英國)的成本較高,但未來可能與當前水平相當。
報告判斷,到2050年,全球電網總長度需要增加一倍以上,達到約1.5億至2億公里。年度電網投資額可能從2024年的3700億美元上升至2030年代的峰值8700億美元。
技術穩定性:通過合理組合平衡和電網技術,風電和太陽能主導的系統能保持穩定和韌性,停電可能性不高于火電主導的系統。
成本競爭力:高容量風電和太陽能系統可與當前批發價格和電網成本競爭。到 2050 年,“陽光地帶” 國家發電成本可能下降超一半,降至每兆瓦時 30 至 40 美元;依賴風電的國家(如英國)成本雖較高,但未來可能與當前水平相當。
脫碳重點:脫碳的 “最后一英里” 成本最高,尤其對于需要超長時程平衡以應對季節性供需變化的國家。當各國碳強度達到極低水平(如低于每千瓦時 50 克),電氣化比快速的最后一英里脫碳更重要。
需求側潛力:全球高達 30% 的電力需求可通過需求側靈活性實現時移,這需要開發動態定價并運用智能管理技術。
電網成本與投資:每千瓦時電網成本可保持穩定。到2050 年,全球電網總長度需增加一倍以上,達1.5 億至2億公里;年度電網投資額可能從 2024 年的3700億美元升至2030 年的8700 億美元。不過,2050年前借助創新電網技術,可避免約35% 的電網擴建成本(相當于歐洲的 1.3 萬億美元)。
系統構建要求:提供低成本、高可變性的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需要戰略規劃,包括市場改革以營造公平競爭環境、通過創新技術實現電網現代化、制定供應鏈發展戰略及推動客戶參與。
能源轉型委員會主席認為,核能、地熱能等多種技術可能在零碳電力系統中發揮作用,但風能和太陽能將成為多數國家的主要電力來源,能以與當今化石能源系統相當或更低的成本提供 70% 及以上的電力。
尤其在全球 “陽光地帶”,太陽能光伏和電池成本大幅下降,使綠色電力供應增長速度遠超十年前預期;“風帶” 國家可通過引領海上風電、長時儲能和電網創新,實現具有成本效益的脫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