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黑人大战欧美免费,百度网盘-黄色视影,开心久久激情,色网免费视频在线,日本妇成熟A片免费观看,工囗番漫画全彩无遮拦,在线高清av,香蕉sese,4399神马在线观看免费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按集中供暖的思路,搞集中供冷行不行

2025-08-01 08:37:46 冰點周刊   作者: 郭玉潔  

夏天正在變得越來越熱。我國剛度過了歷史上最熱的6月,就又迎戰7月“熱浪”。最高氣溫不低于35℃的天氣持續3天,就構成“熱浪”。在河南周口,截至7月28日,整個7月,每天的最高氣溫都超過35℃。由于黑龍江省漠河市也連續多日出現超過35℃的高溫,“中國最北的北極村安裝空調”登上新聞。多家空調企業甚至宣布,調集百余名南方空調師傅北上“馳援”。

高溫的煩惱南北一致,“開空調”是最直接的解法,與之相應的是空調總量的持續增長。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4》,中國每百戶家庭平均擁有145.9臺空調。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98年,城鎮地區每百戶家庭還只有20.01臺。

有一種觀點是,我們正通過讓全球變暖的方式,給自己降溫——空調需要大量電力,而電力消耗化石能源。屢被提及的另一個隱憂是,大量空調在高溫時同時開啟,給電網帶來巨大壓力。2022年和2024年夏季,川渝地區連日高溫,局部地區不得不拉閘限電。

正值盛夏,有網友發帖問:既然有集中供暖,能不能有集中供冷?把管道中的熱水換成冷水,帶走室內熱量。這聽上去更節能更舒適,行得通嗎?

沒有一項技術是萬能的

集中供冷,行業內稱之為區域供冷,和集中供暖的原理確實是相似的——利用水的性質。

7月中旬,北京市昌平區一片正在裝修中的醫學企業園區里,供能機組藏在地下車庫里一處封閉空間。這是一個冷熱同供的項目,還未正式運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市政供暖時,暖水管道里水溫大約60℃;供冷項目中,管道里流淌7℃左右的“冷凍水”。冷凍水要通過風機盤管擴散,送出冷風。

“可以理解為用風扇吹冷水管。”項目負責人介紹。

其實,集中供冷在業界不是新鮮事了。2000年就有集中供冷項目啟動。如今,在濟南CBD和深圳前海的大廈里,在廣州大學城的教室、宿舍里,在廣州、長沙、香港一些地鐵線路中,在合肥、鄭州、重慶、江西的一些住宅區中,都有冷凍水正在管道中循環,為室內提供冷源。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區域能源規劃與設計研究室主任王釗參與設計過多個集中供冷項目。他預計,目前全國有上億平方米的室內空間在采用集中供冷。這可能占我國總建筑面積的千分之一。

比起集中供暖,集中供冷落地有點難。

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是暖通空調領域的專家。江億指出,北方供暖時,室外可達零下10℃,室內要達到20℃左右(集中供暖時,多地執行18℃室溫的最低標準——記者注),約30℃溫差。如果供暖不持續,外墻內的溫度也較低,外墻的內表面溫度低,使得室內即使達到20℃以上,人還覺得冷,“像在地道里”。冬季供暖的重要任務是加熱周邊墻體。

但夏天,室外即使按照35℃算,如果室內26℃(公共建筑制冷的標準溫度為‌夏季不低于26℃——記者注‌),還不到10℃溫差。墻的內表面溫度即使在30℃,也比人體溫更低。這時只要空氣溫度合適,就不會太熱。空調主要對付的是室內的熱源,包括室內發熱設備、人體散熱以及通過外窗進入室內的太陽輻射。這種特性決定了供暖要連續運行,維持室內溫度在一定標準以上,冷房子重新加熱周邊的圍護結構,需要很長的時間。而空調則可以隨開隨關,把空氣溫度降下來就行了,沒人的時候可以關閉空調。

這種差異帶來的現實結果是,供暖需求較為一致、明確、穩定;供冷需求則瞬時、靈活、不好統一。這引發一系列問題。

集中供冷概念進入中國20多年,行業內始終爭論不休。分歧圍繞:是否真正節能減排?項目是否能賺到錢?項目運行中,用戶真實體驗如何?

10年前,重慶億眾數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小龍“一腔熱血”,投入集中供冷領域,做過商業區、住宅、醫院等項目。曾經他覺得這里面“有金礦”。如今,不少項目運營艱難,他對記者感慨,里面可能連“銅”都沒有。

20年來,江億是推廣大規模區域供冷的堅定反對者,他認為除非極特殊的情況,不應該采用區域供冷。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回憶,大約20年前,他和一群日本工程師討論區域供冷的利弊,最后對方承認,日本使用區域供冷的原因只有兩個——減少市中心建筑上的冷卻塔,避免影響城市景觀;日本空調制冷運行管理工程師不多,若分散到每座建筑分別供冷,缺少足夠的運行管理工程師。

江億對記者解釋,從全社會節能減排角度看,無論冷暖,集中型的供能方式都不如分散的——前者輸送距離變長,管道占用更多空間,且輸送過程中存在能量損失。他說,即使是北方集中供暖,也是百害而一利——其利就是在供暖熱源以煤為主時,只有集中供暖集中燃燒,才有利于燒煤鍋爐的管理、清潔、污染防治;后來,集中供暖的熱源轉向利用電廠“余熱”,也只有集中的方式才能利用。除此之外,集中無其他好處。他始終認為,客觀上,集中供暖也在造成浪費,由于建筑散熱性等因素不同,要讓所有家庭達到18℃以上的室溫,一些家庭會“過熱”。

“沒有一項技術是萬能的。”這是王釗的觀點,“任何技術都有它的適用條件”。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他承認集中供冷模式有上述弊端。但每次項目開展前都會做評估測算,給一個區域做集中供冷利大于弊、綜合成本低于每個建筑單獨做供冷系統,才會開展。他目前合作過的項目運營者大部分是國有企業,沒有住宅區,以城市CBD項目為主,據他了解,運行情況都不錯。

2022年,他牽頭起草的中國城鎮供熱協會團標《區域供冷系統設計標準》發布,其中對適合采用集中供冷的區域進行了限定:建筑容積率高,且整個區域建筑的設計綜合冷負荷密度大;用戶負荷及其特性明確;全年供冷時間長,且各用戶需求一致。

這3個特征指向的主要是城市公共建筑。王釗也從來不主張普通住宅接入集中供冷系統,高端住宅還可以嘗試,原因也與用冷“人走即關”的特點有關。例如,集中供冷項目初始投資大,房價、物業費可能因此增長,但有人一年開不了幾天空調,對他們來說并不劃算。

走過10年的創業歷程,吳小龍認為,集中供冷在我國很難大范圍推廣。他覺得,供冷方案只能一城一策,要看當地自然環境、消費指數,附近便捷的資源。

復雜的“冷”

這根冷水管道串聯起的是多方利益。王釗說,集中供冷在哪里使用,其實不是純粹的技術問題,還是工程、商業問題。

王釗是廣州大學城集中供冷項目的總設計師。這個2004年啟動的項目覆蓋10所高校。2022年,運營該項目的廣州大學城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向媒體透露,在夏季用電高峰時段,這套集中供冷系統單次最高可為全市降低峰值電力負荷4萬千瓦,相當于建設了一座抽水蓄能發電廠。

王釗覺得這樣的區域供冷,對城市節能減排、清潔能源利用“是好事”。他介紹,該項目使用冰蓄冷技術。冷站在夜晚的電力低谷蓄冰,第二天的電力高峰,再把冰融化,放冷。這給電網減輕了高峰時期壓力。他說這是國內的區域供冷最主要的技術形式,這種技術管理復雜,通常不會在單體建筑的中央空調中使用。這也是他認為區域能源項目的優勢之一,能源公司靠賣“冷”掙錢,必然要想盡辦法節約能源,而物業公司通常不具備這種動力和專業能力。

中國城市的CBD建筑密度往往較大,集約化管理的好處也體現出來:假設一棟樓要10個水泵,30棟樓要300個,但集中起來,總共只需要10個就可管理。他舉例。

作為“集中供冷”的使用者,今年從廣州大學畢業的李鵬軒(化名)覺得,還不夠涼快。

他對記者介紹,“集中供冷”系統有固定開放時間,在他的學校,供冷季節里,夜晚宿舍供冷,白天教室、圖書館等地供冷。早上他會被熱醒,白天也必須出門,去教室或圖書館。宿舍的冷氣按鈕,他們長期開著,調到溫度最低值,但感覺用處不大,室溫大約還是27℃。但他也承認“夠用”——晚上能睡著。

“冷”的需求是分散、復雜的。江億因此認為分體空調適應性最強。而王釗的觀點是,“大系統解決共性問題,小系統解決個性問題,集中供冷就是解決共性問題。”

李鵬軒介紹,學校的集中供冷服務對學生是免費的,他只是想,也許很多同學愿意出一點錢,讓宿舍用上空調。

“我們遇到反對的阻力,更多的是利益分配帶來的問題,每個人的立場不一樣。”王釗說。

江億也認為,與區域供冷相關的討論涉及復雜的利益關系。在他看來,很多區域供冷項目是終端用戶買單:對開發商來說,省下建中央空調的空間,樓盤還可以“上檔次”;區域供冷的運行只要冷價夠高,就可以盈利。項目往往以“綠色、節能、低碳”的概念獲得地方支持。

吳小龍介紹,這樣采用集中供冷的樓盤,房價比同區域普通樓盤高300-1000元每平方米。在開發商、能源公司、用戶之外,還有物業公司的利益。吳小龍說,物業公司往往不愿意樓盤、寫字樓使用集中供冷,管理難度更大,成本更高。

作為能源民營企業老板,吳小龍沒覺得從住宅區項目賺到了錢。他說這是“叫好不叫座”的生意。

2020年,吳小龍參與一場針對江淮流域的百城調研,調查普通民眾對“集中供熱供冷”的消費意愿。調研結果很積極,大部分人表示愿意在一年的8個月中,每月花約700元費用,購買供熱或供冷服務。于是他積極參與投資,卻沒想項目落地時,愿意買單的人不多。一些住宅區,一棟居民樓最終接入集中供冷系統的用戶不到三成,甚至有的一棟樓只有3戶愿意用,但所有設施是整體投資運維的,用戶多,供冷公司才不虧錢。吳小龍覺得,主要是因為,對如今大部分普通民眾來說,一個月700元費用還是偏高。此外,因為接入率不高,達不到運行的最低成本要求,樓盤里一些本想使用集中供冷的用戶也無法使用,鬧出不少“扯皮的事”。

現在吳小龍的公司已經把目光轉向給產業空間供冷,服務產業園、半導體公司、農業基地等,這些地方對恒溫有剛需,付費能力也更強。他還計劃接洽東南亞地區的中國企業,給那里的產業空間供冷。

靈活的“冷”

江億所說的可以用集中供冷的“特殊情況”,是指有天然廉價的冷源,或用在工廠中——用冷時間統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查詢資料發現,在部分高緯度、近大江大河和海洋的區域,有進行集中供冷的優越條件。

受洋流影響,每年都有一股海水在寒冷的4月出發,7月抵達瑞典斯德哥爾摩附近的海底。瑞典利用這股寒流做的集中供冷項目,曾被中國研究者稱為“無法模仿的近乎完美的區域供冷神話”。

人類一直在找天然的“冷”。

比如,深層土壤的溫度相對恒定,較之空氣,可謂冬暖夏涼。地源熱泵的冷熱同供項目就是這樣而來:挖出100多米深的井,在土壤里鋪設水管,讓土壤把“冷”傳給水,水再向室內循環。城市的污水里也可以找到“冷”,原理相似。

王釗介紹,在湖南,還有一個項目利用發電站水壩水底只有4℃的冷水,給數據中心降溫。

在法國巴黎,塞納河河水也被用來給城市公共建筑降溫,管道全長超過80公里,已運行多年。

在歐洲一些地區,“宜游泳城市聯盟”正在發起一場行動,或改造城市水道,或將河流、運河和港口恢復到沐浴水標準,讓居民在水中降溫解暑,“將游泳融入城市設計,將人與水重新連接起來”。

在美國,有一種給建筑降溫的方案是,給屋頂刷白漆,或種上綠色植物。有研究發現,綠色屋頂對建筑制冷的節能效果在30%左右。

而這需要把屋頂空出來。王釗說,集中供冷項目能實現這種對屋頂空間的釋放——如果做單獨的中央空調系統,需要在屋頂放置冷卻塔等設備,噪音大,也很難作其他用途了。一些商業區的大廈屋頂,其實有很高的商業價值。

江億如今正在支持推廣屋頂光伏,這是他認為的屋頂最有效的利用方式。他說,安裝分散的空調和中央空調,有可能占用部分屋頂,但并不影響屋頂光伏。

7月,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探訪北京昌平一座正在修建中的醫學企業園區。這個采用地源熱泵等技術集中供冷供熱的項目,只用了一個冷卻塔。大部分屋頂空出來,按照計劃會放置4000多塊光伏發電板。項目經理介紹,在一天里陽光最好的時候,15棟樓頂的光伏發電板加起來,一個小時至少可以發2000度電。

江億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強調, 如果“全時間、全空間”供冷,區域供冷的模式不太差。但這將使空調用電量增長幾倍。“我們提倡的是‘部分時間、部分空間’的空調,有人時開,沒人時關。兩種模式能耗差3-6倍。”

他說,20多年來他和各國建筑用能方面專家交流,發現中國每平方米房屋用能的數量低于美國和大部分歐洲國家,比如美國是中國的2.5倍。這不是因為中國建筑使用的科技更發達,而是因為中國人用能的習慣是,人走就關(燈、空調、電源等)。

江億認為,從全社會節能減排的角度說,最重要的就是維持這種節能的“習慣”,他覺得推廣集中供冷和中央空調,都不利于維持這種習慣。

不僅在住宅中如此——若按照時長收費,項目難以為繼;按照面積收費,又在培養用戶不關閉空調的習慣。他說,即使在城市CBD的寫字樓中,如果使用分體空調而非中央空調,不開會時,會議室的空調也更容易被人們關掉。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集中供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