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資源型地區資源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創新引領、加快轉型、多元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立。
“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去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已有200多萬畝采煤沉陷區受損土地得到有效治理;2023年,資源型城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躍升至6.5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提升至46.8%。
資源型城市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為支撐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當前,內外部因素疊加,新舊矛盾交織,在“雙碳”目標下,資源型城市發展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
煤炭資源型城市是我國資源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西省煤炭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我國確定的63個煤炭資源型城市中,山西有8個(大同、晉城、陽泉、長治、朔州、古交、霍州、孝義),其中有6個與四大省屬煤炭企業直接關聯,煤礦與城市、企業與地方的命運深度捆綁。
近年來,我國煤炭行業企業不斷實現創新引領,加快轉型發展,加強多元支撐,煤炭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圖景正在實現。
轉型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
“當前國際環境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上升,國內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帶來一系列‘人—地—生態環境’矛盾,再加上資源型城市自身資源可耗竭性和資源儲量約束的影響,易出現資源枯竭、經濟滯緩衰退,以及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李晶說。
近年來,為支持資源型城市發展,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
2007年,《國務院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明確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機制和政策措施等。
2013年,《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通知》發布。作為中國“十三五”時期開展資源型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工作的綱領性文件,該文件將中國資源型城市劃分為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類,為分類引導資源型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印發了《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和2035年資源型地區發展目標,并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同時提出保障能源資源安全,以及引導和促進資源型地區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發展的舉措。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近年來我國資源型城市發展水平有何變化?
李晶選擇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中確定的115個地級市資源型城市(因2019年撤銷地級市身份,萊蕪市除外),并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經濟地帶劃分方法將資源型城市劃分為東、中、東北和西部地區,研究分析了近年來我國資源型城市地區生產總值發展水平、空間分布、時序變化和軌跡特征。
“分析結果顯示,從全國四大經濟區域來看,中國115個資源型城市地區生產總值聚類后的空間格局存在明顯的時空分異特征。”李晶說。
李晶指出,東部和中部大部分資源型城市地區生產總值持續穩定增加,東北地區大部分資源型城市地區生產總值表現為“上升—下降—平穩”趨勢,西部地區大部分資源型城市地區生產總值“穩定上升”。
煤企多元化發展支撐區域轉型
坐落在東北地區的黑龍江龍煤礦業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龍煤集團),是黑龍江省最大的國有煤炭企業。其所屬礦業公司是雞西市、鶴崗市、雙鴨山市、七臺河市4個煤炭資源型城市的支柱企業,各礦業公司經濟收入均占所在城市地區生產總值的30%左右,維系著煤城近百萬名職工和職工家屬的生活。
“近年來,龍煤集團堅持立足煤、依托煤、延伸煤的發展方向,加大轉型發展力度,通過全循環、多聯產,延伸產業鏈,使現有的產業基礎發揮最大效益。”龍煤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然而我們目前仍面臨著礦井災害多、產業結構單一(煤炭收入占總收入77%)、歷史負擔沉重、科技力量薄弱等問題。”
該集團在其制定的“十五五”時期轉型發展規劃中提到,到2035年,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達到行業一流水平,形成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產業協同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新格局,實現新時代現代化新龍煤的戰略目標。
“我們期待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吸引高層次人才,加強本地人才培養,鼓勵發展非煤產業,如制造業、服務業、旅游業等。鼓勵和引導煤炭老礦區的轉型發展,包括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貸款支持等,以吸引企業和投資進入礦區。”上述龍煤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煤炭企業實現多元化發展,對支撐區域轉型意義重大。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該集團以“以煤為本,相關多元”為發展戰略,將尼龍化工產業作為結構調整、戰略轉型的主攻方向,依托豐富的煤炭、合成氨、粗苯、焦爐煤氣等資源,打造出全球最完整、技術含量最高、循環經濟特征最明顯的煤基尼龍化工產業鏈,主導產品產能超200萬噸。
在煤炭企業多元化發展的“加持”下,平頂山市實現了從“中原煤倉”向“中國尼龍城”的蝶變。2025年平頂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4年,中國尼龍城實施重點項目71個、完成投資超100億元,平煤神馬雙創基地、創新館、平發產業孵化新城等建成投用,平頂山市作為科創新城,實現了從“一張藍圖”到“形象初顯”。
開灤集團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該集團以煤為基,以重點項目為依托,構建起“三柱一新”產業格局。其中,在文化旅游板塊,該集團依托開灤國家礦山公園,打造礦業文化園區,唐山南湖·開灤旅游景區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今年“五一”假期,唐山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向全國推薦唐山南湖·開灤旅游景區。5月1日至5日,唐山市接待游客731.47萬人次,旅游總消費53.4億元。
“成熟型資源型城市要提升資源型產業技術水平,加快發展壯大支柱性主導性接續替代產業,探索形成多元產業體系健全、轉型活力和內生動力充分激發的轉型發展模式。”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副教授秦建輝表示。
更多煤炭企業的多元化探索實踐還在繼續。
山東能源集團在閉坑礦井推進“四個盤活”,挖掘土地、廠房等有形資產,以及形象、文化等無形資產,把一個個老礦坑變成“金窩窩”。
陜煤集團在銅川、蒲白、澄合、韓城等4處老礦區進行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接續產業示范培育等,實現老礦區發展平穩有序。
華陽集團推進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聚,逐步打開鋰離子電池補充、鉛酸電池替代、工業和民用儲能電站等細分市場。2025年,華陽集團所在地山西省陽泉市制定了《陽泉市重點產業鏈及產業鏈鏈長工作機制實施方案》,新能源電池產業鏈是該市重點發展的9條產業鏈之一。
綠色發展是可持續發展關鍵一環
煤炭資源型城市是在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起來的城市。這些城市人口多、能源消耗量大,其主導產業通常為煤炭資源的開采、加工和銷售。長期以來,這種發展模式已引起許多環境問題和經濟問題,如資源過度開采、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陳迎表示,“雙碳”目標和鼓勵綠色低碳發展轉型的政策,為資源型城市帶來了新機遇。
“根據煤炭資源型城市綠色低碳轉型的差異化引導機制和‘經濟—環境—社會’協調發展評估,煤炭產業分布空間和農業發展聯系密切,應注重塌陷區治理,積極開展土地復墾。”秦建輝指出。
徐州礦區是成功進行塌陷區治理的典型案例。2016年底,徐州礦區17對礦井關閉了16對,一度陷入產業失續、人員失崗、生態失治、歷史包袱沉重“三失一重”的發展困境。不到10年時間,如今的徐州礦區以潘安湖、九里湖、安國湖“三大濕地”建設為成果,探索出了“基本農田整理、采煤塌陷區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濕地觀光旅游”四位一體的新型治理模式。徐州礦區所在地江蘇省徐州市實現了“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態蝶變。
2024年,中國工程院發布“超級工程研究”成果,徐礦集團《徐州礦區生態修復工程》入選“中國近現代超級工程”。
采煤塌陷區治理,是解決煤炭開采的“歷史問題”。回到現實,2024年,全國原煤產量為47.8億噸。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背景下,煤炭開采任重道遠。如何將綠色融入煤炭開采、運輸、加工、利用的全過程,從源頭實現煤炭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
“煤炭行業必須將綠色開采與生態修復貫穿于生產全過程。推廣保水開采、充填開采等綠色開采技術,最大程度減少煤炭開采對地下水資源、土地資源以及地表生態的破壞。”山西省長治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山西省大同市在2024年煤炭穩產穩供工作方案中指出,鼓勵支持煤礦企業應用綠色開采工藝和技術,因地制宜推廣充填開采、保水開采等綠色開采技術,切實提高煤礦安全保障水平和資源回收率。
近年來,晉能控股集團大同礦區積極推廣綠色開采技術。截至2024年底,晉能控股集團大同礦區共有58座煤礦實施小無煤柱開采,7座煤礦實施充填開采。截至目前,晉能控股集團共有塔山、晉華宮、馬脊梁、云崗等21座煤礦入選國家級綠色礦山名錄。
煤炭資源型城市的更多綠色實踐正在進行。
在河北省唐山市,開灤集團研發了煤礦井下煤矸分離技術及綜合機械化煤矸石密實充填回收煤層群技術,確保煤矸石不出井。
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區,區政府與扎賚諾爾煤業公司建立了地企聯席會議制度,在項目建設審批、生態保護、能源保供等各領域深入合作,以廢氣治理、廢水處理為抓手,持續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煤炭企業實現綠色發展,煤炭資源型城市面貌更新。
比如唐山市不斷改善的空氣質量。2014年,唐山市年平均PM2.5為每立方米100微克,2023年下降到每立方米40微克。
再如扎賚諾爾區飛來的水鳥。近年來,扎賚諾爾區內相繼發現了東方白鸛、鳳頭鸊鷉、反嘴鷸、白琵鷺等多種珍稀鳥類。每到候鳥遷徙時節,這里百鳥嬉戲,鳴聲不絕。
責任編輯: 張磊